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湖北省襄阳市2013-2014学年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襄阳市2013-2014学年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语文(2013年12月)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沽(gū)酒憎恶(wù)暖和(huo)不省(xǐng)人事B.游说(shuì)吁(yū)气手腕(wàn)垂头丧(sàng)气C.秩(chì)序粗鄙(bǐ)角隅(yǔ)方兴未艾(ài)D.付梓(zǐ)剖(pāo)析复辟(bì)落叶翩翩(p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撮合俱乐部树起衣领性情孤僻B.斩截孤零零索然无味清沁肺腑C.接壤吊脚楼没精打彩心慌意乱D.影射映象派回肠荡气居高临远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最妙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那时的云,就有了更大的,有了水的加入,有了光的加入,幻化得更加。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撕破表面、充分揭示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A.发现空前断然纷繁复杂B.发挥空灵突然形形色色C.发育空阔悄然各种各样D.发生空蒙毅然五花八门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县戴云山,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瓷都;宋代开始,德化瓷就通过各国商船源源不断奔向世界各地。B.最近,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们吃学生剩饭倡导节俭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让“光盘”之风势不可挡。C.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文化节目,我们更需要悉心地培育其成长的土壤,而不是让它在舆论的疾风暴雨中夭折。D.由于地缘原因,亚洲诸国与日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供应链关系,只要“安倍经济学”失败,不仅会重创日本经济,也将对亚洲各国的经济带来冲击。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等。B.《家》的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他参加学生运动,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爱情,帮助觉民逃婚,最终从家里出走,到外边寻找“新生活”。C.《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在母亲被继父折磨死后,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婆,她脾气古怪,但嫉恶如仇,经她培养,大卫形成了是非观和健全的人格,终成作家。D.翠翠和爷爷祖孙二人靠渡船过日子,但他们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有一天,竟然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已,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其有鲜明的儒家大一·2·统的文化禀赋。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以此视角观之,诸葛亮的南征与北伐则格外引人注目。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既表现对于君王的忠诚,更表达对于江山一统的渴望。前《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统一意志坚决。后《出师表》一开篇就说:“王业不偏安!”并表达为了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儒家大一统的社会理想,一是理论观念的表达,一是实践行为的表现。而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重要环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典籍《礼记·王制》既记述了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也描述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这是据于天下太平语境的规定。诸葛亮处在一个乱世,天下并未一统。诸葛亮的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其于乱世的治国平天下之策,就是天下一统之策。大一统之于诸葛亮,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基因,都是被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这种文化基因,在前轴心时代即形成胚胎。黄帝行德政,诸侯皆归之,“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的形成,这种一统是制度上的统一,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夏商周,这种大一统的文化一脉相承,为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轴心时代,诸子百家竞相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张,以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无论是儒家的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的一统于帝王专制,还是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他们对于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的主张却是整体认同的。大一统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战争,稳定了大汉江山;另一方面则通过一系列策略,解决了封国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统一局面下,董仲舒等人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的大一统思想出笼了。他强调作为帝王统治者,向外施恩,就是仁;作为远方的族群,向中央的职贡就是义。国家这样的施恩越多,其领属的天地就越宽广辽远,而远方的职贡也就越多,与大一统国家的关系就越近。这时,族群关系被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过去的史学家往往关注的是魏、蜀谁为正统问题。假如我们放弃正统说,而改为大一统说,则曹魏和蜀汉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乌桓和匈奴,采用了武力征服与和亲的双重形式,维护了晚期东汉王朝的基本稳定。可以说,这是据乱世、求一统之曹操的方式。而诸葛亮主导下的蜀汉,强调“王业不偏安”,则具有更强的统一欲望。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主要不是武力的征服,这与曹操以征伐为主的策略大为不同。诸葛亮在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西南区域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诸葛亮在南中,“即其渠帅而用之”,用当地的领袖治理,南征后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权,体现出对于南中各族的信任。同时,这种地域化尊重不能排除对于共同文化的尊崇。据《华阳国志》载:诸葛亮“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这是一种以图像文献对于民众进行国家与地域关系的教育行为,即地方文化隶属于主流文化的教育,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必要的。诸葛亮南征及其对西南边地的治理,与北伐一样,可以说是对大一统天下的儒家理念的践行。(节选自2013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通过记述天子诸侯及其公侯伯子男的纵向的结构体系及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格局,最早对大一统的社会理想进行了规定。B.黄帝“抚万民,度四方”,“监于万国,万国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局面,这种制度上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发端。C.大一统是轴心时代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主题,诸子百家为应对周代国家体制危机,提出了相同的文化主张:“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D.董仲舒等人把族群关系纳入了大一统的国家意识,为汉武帝征服匈奴,稳定大汉江山,解决封国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3·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强调“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王业不偏安!”既为了实现其统一江山的社会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其儒家的人格理想。B.诸葛亮的大一统,作为一种意识、观念,是长时段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塑造的结果;作为一种基因,则是被后代历史一再肯定的结果。C.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天下统一的追求者,同样都是大一统的天下观的实践者;但曹操因“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被认为是正统。D.对于民族关系,诸葛亮始终采取的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平策略,强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像曹操那样采用武力征服的策略。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洪迈认为诸葛亮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他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豪并起”,威胁一统的因素再次明显地凸显出来,三国这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也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C.在轴心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整体认同大一统的观念,但他们主张一统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儒家一统于道德仁义,法家一统于帝王专制,道家一统于自然尊奉。D.诸葛亮对待西南区域的策略是尊重地方文化,“即其渠帅而用之”,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独特的方式践行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秦王廷美尹京尹:治理,担任……府尹B.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鄙:边邑、边境C.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视:看待、对待D.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构:通“购”,购买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3分)·4·①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②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③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④端愈谦让不自当⑤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⑥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征讨河东时,吕端任开封府判官,他力劝赵廷美不要留守京城,而要上表随从太宗一起出征,廷美听从了他的建议。B.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宰相事务时,同朝的大臣在上奏及回答皇帝的问题时大多发表独特的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倡议。C.太宗原本想杀死叛将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叛逆,吕端主动探知后立即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D.李惟清从掌管枢密院改任御史中丞,因为怀疑是吕端打压自己,就趁吕端不上朝时弹劾中伤吕端,吕端对流言不以为虑。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今主留务,非所宜也。(2分)(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3分)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