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相关资源•人教网、本章内容的处理思路是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2、本章对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3、侧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究各类群动物的主要特征,探讨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4、对其他门类的动物等也相应的在各节中做了简单的介绍。既是让学生对这些类群有大致了解,也是为学生学习有关进化的内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5、生物圈中的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6、本章探究活动的内容多,形式多样化。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1、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2、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使学生通过观看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或录像片,对众多的水生动物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3、在组织第一个“观察与思考”的活动中,应注意两点:(1)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会由整体到局部,由单一变量到若干个变量的有序的观察方法;(2)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观察的结果与得出的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认清通过观察活动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结论只是推论,还有待于实验验证,从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探究”打下基础。4、有关“探究”实验,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探究活动方案。5、关于第二个“观察与思考”──鱼的呼吸,首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的开闭有何规律,6、有关其他水生动物的教学可采用两种方法。(1)在本节教学的开始,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片来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概述它们最基本的特征。(2)在学习完鱼类后,让学生描述他们熟知的其他水生动物,最好让学生能说出各种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7、关于水域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除用录像带、光盘等媒体展示人类活动使水域环境遭受破坏。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2、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3、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4、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1、教师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出发切入教学。2、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能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活动。3、关于昆虫和节肢动物的教学,应有分明的层次。4、应重视全章的总结,可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与环境的关系。5、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动物与造型艺术”等栏目,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1、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2、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3、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行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1.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1、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时,尽可能多地使用直观材料,揭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2、应引导学生理解运动需要能量供应,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配合以及神经系统的协调。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1、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可根据具体情况替换或补充分析材料。2、让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2.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1、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2、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3、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4、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1、本章内容属于总结概括性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3.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1、可采用两种教学方式(1)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然后,课上汇报总结,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然后结合课后练习开展调查活动,再通过展评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达到教学目标。2、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开展调查活动前,应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2)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3)为避免调查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和完善调查计划,提倡学生间的分工合作,并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提纲。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