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附中崔超英夯实基础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决胜高考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第一讲2015年全国Ⅰ卷和Ⅱ卷评析第二讲全国卷的命题思路与趋势第三讲文科班地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第四讲课标、考纲、教材的关系探讨第五讲复习备考的教学建议第六讲重难点知识的突破第五讲复习备考的教学建议一、依据课标考纲,明确主干知识二、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三、重视“过程与方法”,建立地理语言体系四、以区域地理为支撑,提高考核能力(一)主干理论框架下的知识构建(二)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描述(三)时空耦合视角下的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阐释(四)社会热点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五)核心观点引领下的区域地理问题论证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化层次教学(一)依据课标考纲,明确主干知识1.重点主干与非重点主干知识的确定与取舍出现于课标与考纲中的知识,虽然都是考试内容,都属于主干性知识,但在主干性知识中,也要分出主次轻重,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在重点的主干知识上,以期达到最佳复习效果。一、依据课标考纲,明确主干知识如,“宇宙中的地球”重点知识:(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非重点知识(一般知识):(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考纲没有明确,但结合初高中课标要求及该内容的突出地位应重点掌握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河流的水文水系要素与特征。3.有些内容考纲很明确,但考的机会不多,可通过简单练习加以落实。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操作性和实用性强,而纸上谈兵价值不高的内容。4.教学大纲时期的考试大纲内容,在新课程考试大纲没有出现的,应予以取缔。如,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主要造岩矿物;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不需要扩展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与更新);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二)地理高考的高频点◆每一年的地理高考所涉及的考点不过是40个左右。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2.地图三要素;3.等值线(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图的判读;4.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5.光照图的判读;6.气压带和风带;7.季风环流8.锋面与天气、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9.气候类型及其判断;10.水循环与河湖、水资源11.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12.外力作用及其地貌1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带的分异规律;15.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16.人口金字塔图、曲线图、折线图和柱状图的判读;17.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8.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19.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20.工业区位条件评价;21.主要工业地域与工业区;22.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对策措施;(4)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23.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24.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5.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治理防御的主要措施。(一)追寻知识链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具有严谨的学科逻辑和知识脉络,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发挥教材的备考功能和价值,在教材对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描述、阐析、论证、说明中,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生成点、发散点、迁移点,实现知识的点线相接。二、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而太阳辐射是地面热源的结论。由这一结论(知识点),可以生成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地面冷热不均这一结论;由此结合物理学知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生成热力环流知识。由此可见“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之间有着因果逻辑关系,沿着前一课题知识的生长点,可以生成下一课题热力环流这一原理知识。教师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知识的生长点,追寻知识线索,缕清知识链条,为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好铺垫。(二)形成知识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教材寻找知识的交会点、迁移点、延展点,生长点、实现点、线、面、体的知识网络。人教版必修Ⅰ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知识网络三、重视“过程与方法”,建立地理语言体系(一)地理学科语言由地图语言;地理思维语言(地理内部语言);地理表述语言(地理外部语言,即由地理术语与地理图像构成的地理表述语言)三大类语言组成。(二)2015年地理考试大纲的“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对考生的图像语言、思维语言和表述语言都有明确的层次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思维语言。●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思维语言。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思维语言。●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语言。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语言。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思维语言、表述语言。●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思维语言、表述语言。(三)体现课标要求的现行教材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对三大地理语言也提出具体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图像语言、思维语言。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语言。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表述语言。(四)复习中,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与层次落实,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栏目,引导学生在探寻知识、锤炼技能、形成方法、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图像语言去解读图像信息,运用地理思维语言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判断、推测,运用地理表述语言精准表述探究的结果,建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地理语言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读图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协调与均衡发展。例如复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课题,制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观察全球风带模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归纳概括太平洋洋流的分布特点。2.以太平洋洋流的分布规律的探究思路与方法,观察思考大西洋、印度洋洋流的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观察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分布特点,从洋流的成因角度,推理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分布的形成原因。具体的复习程序:程序一:大屏幕展示全球风带模式图,学生说出全球共分几大风带,其风向如何。——图像语言转换为表述语言。程序二:大屏幕展示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全球风带模式图,观察思考:1.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和北太平洋暖流是怎样形成的?2.东澳大利亚暖流和日本暖流是怎样形成的?3.千岛寒流和阿拉斯加暖流是怎样形成的?4.比较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的相似与不同,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太平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转换为表述语言。程序三:观察北印度洋洋流图,思考: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图像语言、思维语言转换为表述语言。五、以区域地理为支撑,提高高考考核能力从历年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学生在涉及区域地理内容的考题中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不熟悉某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导致“全题覆没”,对广大高三学生而言,区域地理复习因其量大面广而感到困难重重,它的复习成功与否,是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五、以区域地理为支撑,提高高考考核能力(一)主干理论框架下的知识构建(二)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描述(三)时空耦合视角下的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阐释(四)社会热点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五)地理核心观点统领下的地理问题论证(一)主干理论框架下的知识构建高中地理课程阐述的地理理论或原理主要有自然循环性原理、板块构造学说、城市与产业区位理论、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中心地理论等,包括地形地质、天气气候、水文水系、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循环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的主干性理论。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的主干理论。区域地理的复习范围和教学边界应统摄在主干理论的框架之中,在其框架内探寻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本质属性与本质联系,而对于远离主干理论的区域地理知识,如灰化土、砖红壤、棕壤、褐土等土壤类型、动植物群落、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的形成等都不应该在课堂中占用复习时间。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的移动路径,与副高的位置及其边缘的盛行风有着密切的关系。——远离主干理论的知识不能作为重点。又如,影响我国天气的准静止锋主要有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寻找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知识的迁移应用,获得答案。考题举例(2014年浙江卷)3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材料三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考题举例(2014年浙江卷)37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动。解析:即便是学生没有学习昆明准静止锋这一概念知识,也能够借助冷锋和暖锋的形成原理和所给的气候数据去解答第(3)题。(二)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描述“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是地理高考的考试目标与要求之一。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地理要素的表征和发展变化,空间区域往往决定了地理特征和地理过程的独特性。脱离空间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地理过程是不存在的。因此地理特征与地理过程的描述一定要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定位包括半球位置、大洲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山脉、河流位置,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等。在区域定位基础上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征、地理过程的描述能力,是近几年地理高考的走向与趋势。空间定位基础上的地理特征的描述:①地形特征的描述:平均海拔、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