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理论附题型(满分100;时间120分钟)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经典论述分析题■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着重把握:阶级属性、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通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坚持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始终站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第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列宁:“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2是理解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3)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物质活动。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这一特点把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根本区别开来。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一)马克思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二)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1.实践的内在结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2.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3.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与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4.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3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5.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蜜蜂与建筑师的比喻)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四)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毛泽东: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1.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2.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3.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其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是否是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趋势:虚拟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4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社会物质实践的派生形式,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加以合理引导。■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性和统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含义有二: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