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学》复习思考题(2014,中文11级)一、绪论1.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人文科学有哪些特点?什么是美学1、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美感经验和美的规律的人文学科2、传统学科里美学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等三大课题1、人类对自身审美意识的一种自觉2、通过对自身审美活动的反思,探讨和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特点:1、反思性: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美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作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2、主观性:美学反思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对研究对象冷冰冰的客观态度不同。美学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这与科学侧重观察、归纳、实验、逻辑分析不同。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2.试谈你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1、美学研究美2、美学研究艺术3、美学研究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4、美学研究审美关系5、美学研究审美活动6、一个综合性的观点。详见笔记P7——P93.试结合审美实践,谈谈你心中的美学。4.在我国当前市场化导向的社会转型时期,美学对人的生存有何意义?1、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培养健全的人生观22、增强审美能力3、提高美学和文艺理论水平4、开展美学研究美学是人学,美学的根基在人性深处,审美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这一点论述时联系实践)二、美的本质1.什么是美的本质问题?2.简述柏拉图“美是理念”的观点。.柏拉图的哲学认为,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而世界中实在的现象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也是不完美的和暂时的反映。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具体事物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区分、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美的具体事物包含的抽象事物。就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彩,我们觉得它很美,但从柏拉图的角度看,美的并不是具体的云彩,而是这种美所传达出来的感受,它也是脱离云彩本身而在我们心中独立的。美是千差万别的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质和组成部分。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的全部,它仅仅是美的具体事物具有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冰山里的一角,而我们常人只不过看到了它海平面以上的一部分,它是美的,然而却不是具体美的事物的全部。3.简述康德对于美的分析。第一: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审美不包含利害关系一个自然欲望的对象,和一个由理性规律加诸我们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形成一个对我们是愉快的对象。第二:美是不借助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判断在先还是愉快在先,是由愉快而判断,还是由判断而愉快,这是3审美的要害所在。第三:美是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美的对象之所以美,是因为对象的形式适合于我们主观的想象力与理解的自由和谐的活动,这就是美的合目的性。第四:美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愉快的对象康德家丁了一种共通感,作为审美普遍必然性的必要条件,所谓共通感即感情的共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感。第五:美是善的象征美事德性——善的象征:并且也只有在这种考虑中美才伴随着对每个人都来赞同的要求而使人喜欢,这时内心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感官印象的愉快的单纯感受性和超升,并且对别人也按照他们的判断力的累死准则来估量其价值。4.怎样理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素)二是表现,内容的外观、表现形式、外在表现三是两者的关系:融会贯通的关系①理念是美的内核、美的本质。黑格尔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与具体实在的统一,只有出现在实在里面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实在性。黑格尔的理念既有抽象性,又要求实在性。柏拉图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不生不灭),黑格尔的理念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艺术的理念与哲学中的概念不同(美与真不同),理念不等于概念,艺术美与哲学逻辑中的真都可视作理念,真作为理念,作为事物的本质、普遍性存在,不呈现于意识;美作为理念,要有指定的存在形式,要在外在世界中实现自己,直接呈现于意识。哲学的真可以作为抽象概念存在,艺术美则不能,只能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再高明的艺术家也不能离开具体形象单凭概念去进行艺术创造。理念不等于客观实在。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接近概念所体现的本质,“是从一大堆个别偶然的东西中捡回来的现实”。②“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的外观(指理念的感性化、具体化)。美是理念的外观、放射,只有当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样式时,艺术美才得以实现。“感性显现”同感性4事物相联系。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水乳交融的一致。③“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它的深刻性在于论述了艺术的辩证统一关系,充满辩证的艺术思维。5.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分析表达了怎样的美学观念?6.你对我国当代美学讨论中的主观派、客观派以及主客统一派有何评价?主观派: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伸出来的。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这一自上而下的三段论式,恰好表述了一个我们自下而上地得到的信念。兹试为论说,以就正于先进。自由是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它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构。没有意向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不知道拿自己的自由怎么办,我就等于没有由由。其次它是一种手段。“目的通过手段和客观性相结合,并在客观性中和自由相结合。”这种结合,也就是实践地对必然性的把握与驾驭。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这一题的评价对象定为对主观派、客观派,不需论及主客观统一派,更改后题目见划线部分)7.简述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实践是人类自身形式的历史活动,是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对象被改造了,劳动物化了,劳动对象化了,这样,对象就不是完全与人无关的客观对象,而是人化了的对象,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自然的人化所谓自然的人化,就是说人类通过对漫长的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成为人化的自然,人自身也因此5被改变了,人超越动物的存在而成的人。自然的人化,把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为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8.为什么说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客观或主观的美?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欣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意蕴。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年代里,在不同民族里,在不同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教材P539.试谈“美在意象”观点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教材P5610.简析审美意象的基本性质。第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境界第二: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过程生成的。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就是生成,审美意向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说: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使人产生美感。11.为什么说意象世界是真善美的统一?12.你如何评价“美在意象”的观点?13.谈谈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三、美感1.何谓美感?为什么说美感不是认识?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人都有6不同程度的美感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美感不是认识,认识是通过概念、思维把握事物的规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对象性的。认识求真,排除主观情感的干扰,认识求同,美感求异。美感超越了“主体——客体”的结构,在美感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融合的关系,即“人——存在”的结构,其特点是:1、内在性2、非对象性3、人与万物相通相融。2.简论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一般来说,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早在其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时,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阶段和酝酿工作。这种准备和酝酿的过程可能是创造主体为了进行艺术创作有意识的进行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也可能是创作主体的无意识、潜意识积淀下来的经验和心理感受,是艺术创造主体童年的记忆或平时并非有意识的创作积累。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正如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是杜浦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切地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1、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2、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3、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4、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3.美感有哪些特征?1、形象直觉性:所谓形象直觉性,即美感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觉到审美愉快,它不是抽象的逻辑活动。2、情感体验性:所谓情感体验性,是指美感活动中情感的兴发、投入、感7染而获得审美的愉快。情感体验是一种情感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情化之双向活动。情感体验要深入到审美对象的深层,在艺术中就是要进入到艺术形象的灵魂。3、价值制约性:美感是没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的活动,所谓“审美无利害”但这并不是说美感是任意的,没有意向性的。美感觉有价值制约的特征,价值是审美主体对人生所具有的某种理想的观念和取向,它潜在的制约着美感活动,这表现在对审美对象的亲近、排斥、拒绝以及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上。4.什么是直觉?如何理解美感的直觉性特征?直觉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它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直觉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其它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学术界看法颇不一致。通过揭示直觉非逻辑性、直觉与逻辑的互补关系以及直觉非理性的根本区别,对于深入揭示直觉的本质特征。对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直觉说”是现代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美感的直觉性,历来是世界各国美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早在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时使用的“Aesthetic”一词,原意就是“感觉学”。他创立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