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3)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①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②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②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③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多选、分析)★★★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3)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5)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6)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单选、多选、分析)★★★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①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②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③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矛盾解决的形式: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4)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矛盾的共性和矛盾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区别:①形成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②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③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4)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①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②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③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单选、87多选、分析)★★1)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觉是认识的起点)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区别:“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②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论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单选、多选、分析)★★★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①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反事例:“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单选、多选、04分析)★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注意多选时不要把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三项搞混)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同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上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上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和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3)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5)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2)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①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②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3)客观实践和主观认识都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反对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单选、多选、分析)97辨析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唯心真理观: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①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②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单选、多选、分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客观真理、世界可知、认识发展的无限性)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