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1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一幅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运动和静止这一知识点,命题的角度是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要点提示】题目以天心阁名联中“舟行洲不行,鸽飞阁不飞”的动静对比考查辩证唯物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但并不排斥相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据此,A是唯一正确的选项。B,C,D三项皆为无学理内容即所谓胡诌的纯粹干扰项。【答案分析】这道题考得很简单。且“相对静止的意义”是冷僻的角度,其命题意义在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仅要与唯心主义相对立,而且要与否认运动夸大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区别。这涉及到三个问题。第一,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但并不否认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二,为什么要认识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的条件。第三,为什么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因为绝对主义把静止绝对化,把相对的静止夸大为绝对的凝固,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由此导出不变的人性、不变的社会制度等僵化观念。相对主义把运动绝对化,完全否认任何意义上的静止,走向相对主义诡辩论。由此导出一切幻灭无常、世界不可言说这种既无根据又无用处、似巧实妄的胡言乱语。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考点常借助典故名言表达。本题题干即由郑家溉先生所撰天心阁对联改编,原文是“天心阁,鸽对鸽,鸽飞阁不飞;水陆洲,舟望舟,舟流洲不流。”有附会为毛泽东周恩来唱酬所作,是为讹传。总之,本题的命题意义在于“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这一具体观点出发,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乃至整个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运动观。但题目的设计则避难就易,除A选项“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为正确选项外,BCD三项都毫无道理。如此泾渭分明,意在降低难度。但若将干扰项略加调整则难度立增,还是要将考点掌握到位。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2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答案】C【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辩证法部分,具体涉及的是普遍联系的特点和因果范畴。【要点提示】“羊吃草”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割羊草”是人的实践活动,二者确有联系,但不是A选项的“主观联系”,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B选项的“必然联系”和D选项的“本质联系”在辩证法中都相当于客观规律,“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尚达不到客观规律的程度。C选项“因果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学理与案例相符。C选项为正确答案。【答案分析】这道题有些玄机。它所考查的辩证法概念,除因果联系外,其他几个都不很突出。相反,题目案例中工程师牵羊、看羊吃哪类草等行为却给人印象深刻。导致考生进入题目场景后,先受情景牵引,学理受到遮蔽,导致误判。有误选A项者认为,工程师没养过羊,自然不认得羊草。“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不正是主观能动性么!于是选择了“主观联系”。工程师确实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主观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辩证唯物论所提倡的。而主观联系是脱离客观现实的观念,是辩证唯物论所反对的。因此A选项错误。误选B项者认为,羊吃什么草,人“必然”就割什么草。这种判断不是以学理为根据,而是望文生义了。必然联系或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它本身就具有规律的性质。“割羊草”与“羊吃草”有联系,但达不到规律性的程度,不具有普遍的性质。所以B不是正确选项。C选项是正确选项,但也有人怀疑,认为羊固然吃草,但它吃草并不一定引起我割草,我就不割其奈我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羊总是要吃草,当羊吃草作为一个孤立事件时,它的确不成为人割草的原因。但把它与人割羊草放在一起考察时,就可明显看出二者间确实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联系。这个角度正是题干特别指出的工程师“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因此,C选项无误。D选项“本质联系”牵涉到的理路比较复杂,易出歧见。有认为“羊吃草”是动物行为,属于自然界自发的物质活动,“割羊草”是人的实践,属于人的自觉的物质活动。二者都是物质活动,本质上有共性,因此,二者为“本质联系”。这个思路本身成立,但与题目角度不符合。故不选。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高度抽象,且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能够结合四面八方的材料,建立纵横交错的联系。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考试大纲。对大纲范围内的基本概念要复习到位。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3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A.上衣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答案】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并涉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要点提示】使用价值是指物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一件有用物品,如题干中的上衣,无论是否成为商品都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这正与A选项相符合。若它只作为商品去交换,则如B选项所说起价值的作用,但这与题干不符。按照题干,上衣无论谁穿都只能是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的结果,而不可能如C选项所说是抽象劳动的结果。D选项所说的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性,文不对题。据此,A选项正确。【答案分析】本题的题干出自《资本论》原文,而四个选项几乎将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都涉及到了,如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等,照讲会是个难题,但却考得特别容易。就是直接从《资本论》中选了两句浅易的话,“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在这两种场合,它都是起使用价值的作用”。前一句作题干,后一句作正确选项。语言直白,意思明确。虽然BCD选项提到“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但都与题干无关,反倒与正确选项形成反差,即使裸考亦能胜任,成为一道以理论难点名义命制的“送分题”。这种情况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对题目少,内容难的经济学部分,命题极其简易,以鼓励理工类考生积极复习,对最重要的概念形成基本的理解。本题选项中的几个概念即在此列。A与B选项涉及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商品的二因素。为什么商品有二因素?这是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方面,它必须对人有用,才能作为与别人交换的对象。商品的这个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对象又一定是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它们不能直接比较,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根据题干,上衣是起着使用价值的作用。故选A,不选B。C选项涉及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之一。为什么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这是因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们并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是指劳动的具体形式,譬如,粮食是种出来的,布是织出来的。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是无差别的脑力体力耗费,生产出的任何商品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C选项中的上衣当然也凝结着价值。但显然与题干所指不合,故不选。D选项涉及社会劳动,即劳动的社会性。其对立面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所以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只生产某一种产品甚至某一种零件,各自的劳动只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片断,他们必须互相依赖。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劳动。在本题中,因D选项涵义与题干内容相去甚远,故不选。《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4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A.15%B.75%C.100%D.125%【答案】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率。考点出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剩余价值率。【要点提示】本题形式上是计算题,实质上是概念题。概念不明,无从算起。概念清楚,一望可知。资本家所谓利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由此可知其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比为80/20万元。已知所获利润即剩余价值为15万元。则剩余价值率即为剩余价值15万与可变资本20万的比率,为75%。B选项正确。【答案分析】这是一道别开生面的试题。考的是经济学中阶级性、革命性最为突出的剩余价值率概念,若用历史案例则显陈旧,用社会案例则易生歧义。本题以数字的形式,扬弃了表象,突显了核心逻辑——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马克思根据资本构成的不同部分对价值增殖的作用,把资本家的投资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不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自己的价值量并不改变;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发生价值增殖,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化。而资本家则无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将二者都视为成本。分歧由此而起。在本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获利润15万元。照资本家的观点,这15万元是全部投资即成本的增加额。成本100万,利润15万,则利润率为利润与成本的比率15%。这数字虽已不低,但并未揭示出而恰恰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照马克思的观点分析,因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则100万元投资中与价值增殖无关的不变资本占80万,而作为价值增殖唯一源泉的可变资本仅占20万。产品售出所获增加额15万并非全部成本100万的利润,而只是20万可变资本增殖的剩余价值。而且,剩余价值率绝非剩余价值与全部成本的比率,如A选项所示的15%,而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如B选项所示的7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揭示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显露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资本主义剥削率。《2014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精析》连载052013年考研政治理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5.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这一国策的基本立足点是A.内外联动,互惠互利B.多方平衡,共同发展C.相互借鉴,求同存异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答案】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考点出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具体内容在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中阐述。【要点提示】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