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夯实基础活学活用高三历史第页总结方法提升能力1第3、4课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程朱理学主张,陆王心学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思想主张。(2)难点: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对宋明理学具体思想主张的理解,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问题导读单】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危机1.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流思想,呈现繁荣之势。2.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随之受到损坏,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动摇。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在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如仁、义、德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加上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逐渐本土化,等。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二)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和条件1.魏晋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调和之风兴盛。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的各个领域。3.隋唐时期复兴儒学的主张:朝时,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唐中叶以后,韩愈、李翱等人提出要复兴儒学。唐代中期后,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即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他自命继承了孟子的道统;阐扬《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4.现实的因素:①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②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③反对“新法”的需要(大象):北宋王安石创立“新学”,并以此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三)程朱理学1.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曾一同授业于周敦颐。因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被称为洛学。思想主张及成就:⑴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主备:侯丙锋审核:田灵授课时间:学案编号:24班级:姓名(小组):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夯实基础活学活用高三历史第页总结方法提升能力2原(思想核心)。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先有“理”后有物。“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⑵把握“理”的方法(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即“即物穷理”:“即物”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是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⑶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程颐:“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2.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时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儒学教育,后半生在江西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主持教务,大开学术自由辩诘之风。思想主张和成就是:⑴世界观:理一气二。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理”是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先于“气”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⑵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⑶道德观: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⑷文化成就:《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百度百科: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精神和节操意识,可以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样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这种刚强坚毅的浩然正气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对程朱理学的认识⑴性质: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⑵影响:①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当时适应了专制统治者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促进人们理论思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对民族性格的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③朱熹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④世界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局限: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有消极作用。(儒学的思想活力被儒学的政治化所吞没。)(四)陆王心学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时期江西抚州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世称象山先生。思想主张:⑴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⑵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经皆我注脚”。)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夯实基础活学活用高三历史第页总结方法提升能力32.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曾在阳明洞侧筑室居住,世称阳明先生。明中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出现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具体的主张:⑴“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⑵“致良知”(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⑶“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见好色是知,好好色是行;闻恶臭是知,恶恶臭是行。”王守仁“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为心本来没有善恶,有善有恶是人意念的作用,知道善恶是人的良知所固有,学会做好事而去除邪恶则是人生境界的追求。“格物”指穷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3.影响:⑴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⑵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⑶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二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一)背景1.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2.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另外,明清交替之际,政局动荡,思想控制相对比较宽松。4.个人实践因素:启蒙思想家目睹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致力于学术研究,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二)具体的人物及成就1.李贽(1527~1602)的离经叛道。李贽,明代后期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曾公开以“异端”自命。代表作:《焚书》《藏书》(系纪传体史论)等。(1)思想:①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不是反对孔子本人,而是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反对盲目崇拜孔子。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岳麓: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④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大象)。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人人平等,尊重生命;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夯实基础活学活用高三历史第页总结方法提升能力4(2)评价:①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②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2.黄宗羲(1610~1695)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时人尊其为梨洲先生、南雷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明夷”本为《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是损伤,“待访”指对太阳重新升起的企盼。暗指贤人处于黑暗的时代,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1)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③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④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⑤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⑥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