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学案第三课汉代思想大统一【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整体感知】汉代新儒学的地位朝代地位代表人物春秋产生孔子战国初步发展孟子、荀子秦朝压制焚书坑儒汉代独尊、占统治地位董仲舒魏晋至隋唐三教并立,出现危机宋明时期三教合流,理学出现二程朱熹和陆王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概念解读】1、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思想,二者糅合为一为“黄老之学”。内容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治身,养生;治国,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2、董仲舒的新儒学: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3、“天人感应”有两层含义:①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即皇帝是天的儿子)。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②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巩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重点突破】1、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及评价新儒学主张评价(运用辩证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消极:排斥其它学术流派,禁锢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治大一统)积极:有利于限制君权膨胀和防止暴政。消极:唯心主义,神化皇权,神化儒学,迷信泛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大一统)积极:稳定社会秩序。弘扬其中的传统美德的部分,如信、孝等。消极:维护等级尊卑关系。2、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与区别(1)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联系: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是在对先秦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的;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2(2)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为了神化皇权,主要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新儒学还增加了“大一统”的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其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3、董仲舒的新儒学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4)服务于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4、学以致用: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分析:(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3)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思想?(4)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限时训练】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2009年7月22,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无为而治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4、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该诗颂扬的人物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老子5、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8、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9、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410、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古代皇帝的“泰山封禅”显示的理念主要是()A.君权神授B.天人合一C.制天命而用之D.顺从自然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13、.(2013年重庆文综卷)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4、(2013年福建文综卷)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5、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16、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1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19、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20、《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A.“天人感应”思想B.制天命而用之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第三课5【重点突破】14、学以致用:请分析:(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提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提示: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融合其他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的思想。②从特点上看,儒学被神学化。③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思想?提示: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提示:①积极:a.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b.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c.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消极:a.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b.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c.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限时训练】1、【答案】(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2---20CDCDCCBAACDCAADA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