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县七中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制卷人:罗空军(2014-7-11)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3.云梦秦简中记在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再,也不能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A.地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B.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C.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D.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4.“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6.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于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A.宗法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7.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分封制B。中外朝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8.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9.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1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11.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权力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12.据美联社报道:围绕解决“财政悬崖”危机的问题,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于2012年12月18日提出一套代替方案(“B计划”),计划延长年收入百万美元以下家庭的所有现行税率。但这套备选方案提出不到24小时,白宫方面就于19日发表声明说,这套“B计划”即便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也会否决它。上述材料表明美国A.政党政治激化了总统与国会的矛盾B.属于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立法权C.司法机构不作为,总统权力太大D.联邦政府实行分权制衡,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1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它法律的基础。请根据下列条件推断出该宪法的名称是①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无旁贷②它是一部近代颁布的成文宪法③它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④经过长期的斗争,它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4.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15.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6.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高呼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其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A.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人民!武装你们自己17.“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困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18.下面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A.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B.义和团运动挽救了中国被侵略的命运C.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D.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下文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0.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21.据道光年间外交史料编纂情况统计,道光十年(1830年)至二十年之间,“天朝”一词比“中国”词使用多,道光二十年后,“中国”一词使用频率明显增加。这一变化①受鸦片战争惨败的影响而产生②为和太平天国政权相区别而使用③反映传统的天下意识被完全抛弃④说明近代的国家观念在逐步形成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22.孙中山在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以前的弹劾权和考试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可见中国从前的弹劾权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古代监察制度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B.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优于西方的政治设计C.监察权可以在民主体制中发挥实际效能D.官员素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决定性作用23.1912年2月12日颁发的《清帝逊位诏书》表示:“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是清末各种政治势力斗争和妥协的产物B.一定程度上减少流血实现政权的和平交接C.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篡权和复辟活动D.是类似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宪法性文件24.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这种规定颁布后A.中共妥协,联蒋抗日B.国民党获得八路军、新四军指挥权C.中共反对,反蒋抗日D.国共互相猜忌,日本获得渔人之利25.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题卡班级:姓名:得分: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第Ⅱ卷非选题(50分)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50《兵志》材料二自唐以方镇亡天下,庸人狃之,遂为厉阶。然原其本末则不然。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巳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材料三……边防着重实际情形,以唐代北方游牧民族之盛,防区以疆域大、资源活用为有利。司令官以职业化,长久留任,与当地民情风土融洽才有功效。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能够发挥迅速确实的功奴的一种结构。全国官僚机构的组织则先以仁义道德的立场,遣成行政的逻辑,一意保全大体,愿意牺牲局部。……即在安禄山叛变之前,这两种组织精神相反,已经有了不能并存的趋向。……藩镇诚然为患为祸,然则他们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仍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功用……无形之中在技术上解决了很多极权政治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一种新体系,不能否认他们在历史的演进中,曾产生推陈出新的功用。——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末五代出现的哪一历史现象?之后的北宋政权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2)材料二中黄宗羲针对“方镇”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其理由有哪些?(不准照抄原文)(5分)(3)材料三中关于“藩镇”的观点和材料一、二中哪一个的观点更接近?黄仁字阐述的理由又有哪些?(5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如何优化国家结构以维护国家稳定的基本认识。(2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材料三(1894年)秋七月乙亥朔,日本侵朝鲜,下诏宣战。……谕李鸿章扩充海军,慎选将才,精求训练,通筹熟计以闻。……海军副将邓世昌及日人战于大东沟,死之。……1895年)乙亥,日兵寇威海。我海军与战于南岸,败绩。……威海陷,……刘公岛陷,水师燹,丁汝昌及总兵刘步蟾死之。……授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使日本。——赵尔翼《清史稿》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源主张是什么?提出哪些具体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