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复习提纲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的动物一、鱼类适合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1、靠游泳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2、呼吸器官--鳃(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颜色--鲜红--内含丰富毛细血管3、呼吸过程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二、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昆虫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干燥--防止水分散失(鳞、甲)――昆虫的外骨骼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失去浮力-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支持:昆虫的外骨骼,运动器官:足、翅在空气中呼吸、--气管、肺――昆虫的呼吸器官:气管环境多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触角:嗅觉、触觉:单眼和复眼:视觉昼夜温差大--恒温――昆虫是变温动物三、常见动物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四、恒温动物的概念、意义1、概念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的动物2、意义体温恒定是动物通过自身结构和生理调节实现的。陆地环境多变,温差变化大,温度影响动物的分布、生理和繁殖。催化生物体内多种化学反应的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体温恒定有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生存和繁衍。五、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海龟及其产卵繁殖地,海龟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长期随意捕杀和挖取龟卵,已面临濒危境地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猕猴、鸟类和红树林。实验一、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1、鱼游泳时候,主要靠身体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胸鳍、腹鳍和背鳍都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2、不能。因为各种鳍往往同时运动,仅仅靠自然状态下直接观察很难分辨出各种鳍分别起什么作用。3、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后,鱼体左右摇摆不定,不能掌握平衡,可见胸鳍和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胸鳍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当鱼的背鳍被捆绑后,鱼体会失去平衡而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可见背鳍对鱼体的平衡起关键的作用通过捆绑鱼的尾鳍或模拟实验,证明鱼的尾鳍可以产生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可以决定运动的方向。4、模拟实验的优点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达到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5、模拟实验的缺点研究结果容易受到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一般来说,模型和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6、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为什么?二、饲养和观察蚯蚓三、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外形--流线型、羽毛、翼(翅膀)运动系统--胸肌发达,长骨中空,有的愈合消化系统--消化力强,消化迅速,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循环系统--心脏比重大(心肌发达),血液循环速度,气体、营养物质和废物运输快呼吸系统--气囊(辅助呼吸)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骨、关节、肌肉的关系1、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2、曲肘和伸肘动作的产生曲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机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机收缩。3、哺乳动物靠四肢支撑身体,骨在肌肉牵引下围绕着关节运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运动。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二、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例如,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而获得的行为。例如,三、狼孩的故事四、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成员的分工1、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2、白蚁群体中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的职能是蚁穴的保卫。雌蚁的职能是产卵。雄蚁的职能是与雌蚁交配。3、首领的特征个体大、健康、强壮,力量强,在群体内部往往是“常胜将军”,享有优先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五、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蜜蜂的舞蹈声音――猩猩叫,鸟鸣气味――蚂蚁,狗,蝶蛾类(性外激素)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维持生态平衡2、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二、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三、生物反应器、仿生的应用1、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利用生物(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2、动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例如:培育转基因羊(奶水含有用于医疗的人蛋白,或者含有人体某种基因),培养转基因牛(乳汁中含有人乳铁蛋白)3、仿生的概念――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例如,长颈鹿和宇航员的宇航衣、训练;萤火虫和冷光灯,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鸡蛋壳和拱桥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一、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广泛分布,但需要一定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还需要氧气。二、形态结构特点、生殖方式,三、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真菌的繁殖方式细菌真菌个体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青霉菌丝-扫把状曲霉菌丝-放射状菌落大小小大细胞核无有菌落外表光滑粘稠,或者粗糙干燥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菌落颜色大部分白色红、褐、绿、黑、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孢子生殖例子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青霉、曲霉、蘑菇、酵母菌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的作用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2、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扁桃体炎、脚癣、小麦叶锈病等3、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根瘤(豆科植物与根瘤菌)问题: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什么?豆科植物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提高。氮元素使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当植物得到大量氮时,植物就会生长旺盛。用根瘤菌固氮比工业生产上的固氮所需的能量少,而且这些能量来自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归根到底是来自太阳能,所以,根瘤菌不仅具有固氮效率高,不污染环境的特点,而且具有成本低,受益高的优点。二、细菌和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1、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发酵把有机物、氨基酸等物质分解,产生的甲烷可以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而废水也得到净化。2、在有氧气的情况下,一些细菌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污水得到净化。3、在农村,通过建立沼气池利用某些细菌处理生活垃圾、废弃农作物等,产生的甲烷可以用于照明、取暖或发电。三、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1、原理――把食物内的自己和真菌杀死或者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2、例子(1)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蘑菇-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果中的水分;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2)高温灭菌: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肠――巴斯德消毒法(3)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4)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真菌接触:肉类罐头――罐藏法(5)冷藏法、冷冻法;使用防腐剂;使用射线(如用紫外线灭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基本单位1、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根本方法。2、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目的是要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3、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4、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5、种这个等级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应用1、内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背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位居世界前列。基因的多样性――每种生物就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利用基因的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如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生态系统多样性――海洋、森林、草原、湖泊、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常见濒危动物、植物濒危动物是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动物:金丝猴、长臂猿、大熊猫、紫貂、豹、虎、白暨豚、中华白海豚、麋鹿(“四不像”)、藏羚羊、扬子鳄、巨蜥、植物:银杏、银杉四、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原因1、物种自身的原因物种特化和遗传衰竭,往往是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内在原因。某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了某种特定的栖息环境而产生了特别的习性(包括食性),使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其他环境,最终落得“不适者被淘汰”的结局。如大熊猫特化为主要以竹为食,一旦失去其现有栖息地或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无竹可食,必然大批死亡,出现生存危机。一些野生动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退的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难以恢复而趋于濒危。如朱鹮,现存数量很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再加上处于人类的半饲养状态,个别适应于野外生活的基因可能会逐步丢失,进而危及其生存,甚至导致其绝灭。2、栖息地破坏与丧失人类为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等,直接造成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濒危。森林和草原是野生动物,特别是兽类、鸟类、爬行类以及昆虫最主要的栖息地之一。森林的砍伐和紧随其后的开荒种地以及草原过度放牧,既占据了野生动物固有的家园,又将野生动物人为地分割成许多孤岛状的小种群,使得它们的生存繁衍遭到极大的影响。围湖造田和占用滩涂是导致水禽、两栖和爬行动物以及鱼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湿地、湖泊以及沿海滩涂被大量开发成工农业用地后,使依赖于此的动物丧失了栖息地、繁殖地而濒于灭绝。如扬子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上亿年,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快要绝迹了,有关部门打算利用人工繁殖的个体实施再引进工程,但苦于无地而不得不坐等扬子鳄野生种群灭绝。3、乱捕滥猎乱捕滥猎是造成许多物种濒危的直接原因。龟鳖类、蛇类、鹰隼类、藏羚羊、观赏鸟类和蛙类是目前猎捕最为严重的几类动物。龟鳖肉、蛇肉和田鸡腿的美味、野鸟的动听歌声和艳丽身姿、猎隼活体和藏羚羊绒的国际黑市等,均招徕了上述动物的捕杀之祸,致使其野外资源量锐减,不少已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4、环境污染本世纪以来,由于农药、鼠药、化肥、煤炭、石油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工业“三废”和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土壤和水体,野生动物健康受到损害,繁殖力日渐低下,许多江河湖泊已不再适于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某些生态位较高的野生动物因为食物链的关系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株连。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比如,1998年长江流域罕见的洪灾,使许多栖息于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蒙受了灭顶之灾。6、外来物种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原有的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食人鱼(“食人鲳”)的引入。五、我国森林覆盖率两千年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达50%,而今天仅有16.55%。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由于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灭绝14、两栖类和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1)青蛙的幼体叫做,生活在,用呼吸。青蛙的幼体经过发育才能发育成为幼娃,此后营生活,用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2)对卵的叙述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