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长春模拟)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2.(2013·厦门模拟)《海国图志》《格物新报》《万国公报》是晚清年间先后出版的影响较大的书刊。以下关于这些书刊的表述正确的是()A.这些书刊均使用西历纪年B.这些书刊均为维新派所创办C.这些书刊的指导思想均为“中体西用”D.这些书刊均有介绍西学的内容3.(2013·莆田模拟)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所说的“新观念”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立宪代议D.三民主义4.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5.(2013·金华模拟)1880年前后,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A.先进的中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B.西方文明程度高,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C.近代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D.感受近代都市文明,康有为思想发生转变6.(2013·雅礼中学模拟)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②③④7.(2012·莆田模拟)右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8.(2013·三明模拟)1989年1月,胡耀邦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说:“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70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近代史上,“民主”与“科学”的首倡者为()A.林则徐、魏源B.李鸿章、左宗棠C.康有为、梁启超D.陈独秀、李大钊9.(2013·唐山模拟)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胡适、黄远镛、蒋梦麟等人将其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观点()A.有道理,二者都有反封建的一面B.错误,二者完全没有相同之处C.错误,前者是对传统的否定,后者是对古典的恢复D.正确,二者从形式到本质毫无二致10.(2013·武汉模拟)20世纪初“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材料中的“过激伪说”应是()A.民权、平等思想B.民主、科学思想C.社会主义学说D.共产主义学说11.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12.(2012·镇江模拟)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假设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材料三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魏源《海国图志》材料四湖南一位知识分子看到《时务报》后说:“昨日俞恪士送到报百份,阅之令人狂喜……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写信给年仅24岁的梁启超:“甚盼卓老(对梁启超的敬称)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要奉商,并捐助银元五百元。”1898年瓜分狂潮日甚,保国会也在全国各地展开活动,遍及北京、上海及各省会城市,“一举而十八行省人心皆兴起矣”,北京保国会举行了多次集会,每次到会人数都有几千人,而且以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对社会舆论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分析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有什么人生追求。而顾炎武以后的二百年间,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其原因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魏源提出了怎样的“蛮夷观”?其意图何在?(4分)(4)材料四表明当时中国出现了哪些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明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或士大夫)的心态。(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洋务派和顽固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材料二维新派把西方进化论与中国传统《公羊》三世变易说会通起来,有力地批判了顽固派的社会不变论。他们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更新是社会发展的原理:“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材料三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请回答:(1)材料一中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论争的关键在哪里?本质目的有何相似之处?(5分)(2)三则材料中的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西学”上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各有什么样的行动?(9分)(3)指出他们在“西学”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由“‘师长’一说,实倡先声”可知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故选B。2.【解析】选D。中国使用公元纪年开始于1912年,所以排除A。《海国图志》为魏源编撰,他不是维新派,所以排除B。“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时才提出的,不可能成为《海国图志》的指导思想,排除C。而三者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有介绍西学的内容。故选D。3.【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注意结合“败给日本”“其后十年”等历史时间信息加以判断。【解析】选C。从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来判断,“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是指维新变法。因此,这里的“新观念”是指立宪代议。4.【解析】选C。“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说明维新变法的最重要意义是促进了思想的启蒙。5.【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在游历香港和上海等地后,对近代城市文明赞叹不已,“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A中近代最早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的是王韬、郑观应等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材料不符。B鸦片战争后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也与题意不符。C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人开始苏醒。故本题选D。6.【解析】选C。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以挽救民族危亡。由材料中梁启超“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可以看出是为了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和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①③则与史实不符。7.【解析】选C。民国四年的这幅讽刺漫画说明了专制思想在中国依然势力强大,因此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C。8.【解析】选D。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倡“民主”与“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和李大钊。9.【解析】选A。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旧道德、旧文学;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运动矛头也指向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两者在反封建方面具有一致性。说文艺复兴运动是对古典的恢复,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运动的实质。【变式备选】(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状况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对旧思想、旧教育没有任何冲击。该评价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无法实现这一现状的不满。故A符合题意。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起到启蒙的作用,排除B。C、D表述与题意不符。10.【解析】选C。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给中国的民族和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由材料中“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可以判断,20世纪初北京大学出现的“过激伪说”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学说”。11.【解析】选B。19世纪90年代“中体西用”指导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B不符合1889—1919年这一时间段,A、C、D从三个层面正确指出了具体特征,都是正确的。12.【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这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误区警示】本题很容易错选D,从题干的表象看出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命运不同,很可能错选D,而这没有反映出历史变化的本质。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变化。第(1)题,据材料一信息概括西学东渐的现象,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概括原因;第(2)题,结合“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信息及清代的政治环境概括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尚可称之曰‘夷狄’乎?”信息及魏源的主张回答;第(4)题,依据材料四有效信息概括回答社会现象,从社会责任感和引领社会潮流方面概括心态。答案:(1)现象: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西学东渐)。(2分)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势力东侵,传教士来华;徐光启等知识分子的主动学习。(4分)(2)追求:瞩目现实,关注国家民族命运。(2分)原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八股取士、文字狱)。(2分)(3)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