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提升作业(十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五)(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当时苏俄实施的政策符合国情③苏俄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3.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4.(2013·厦门模拟)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5.(2013·惠州模拟)“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6.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经济模式更为先进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7.《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8.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中写道:“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B.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C.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D.苏联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9.(2013·福建四地模拟)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10.(2013·南京模拟)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11.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下降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12.(2012·泉州一模)右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辽宁五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2分)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4分)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段炳林《世界当代史》(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6分)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6分)(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苏联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现代史》材料三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6分)(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人均生活水平较差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10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20年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当时实行的分配制度是实物配给制,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2.【解析】选C。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能力。从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可以判断当时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4.【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列宁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发展商业,这反映了列宁主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故本题选B。【变式备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实施中被视为“后退一步”的有()①将所有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②农民们被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③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可以合法经营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退一步”是指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其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①错误;④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与此无关。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1930年”可以排除A、B。从“农民的恐怖冬天”,可以判断是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措施,D符合题意。【变式备选】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场劳动生产率低下。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主要得益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也就是在此过程中,苏联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因此B正确。A不合适,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标准是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斯大林模式也有其弊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7.【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等可知,苏联重视工业化,忽视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因此B正确。【误区警示】本题如不细读材料可能会错选A。单纯依据“20世纪30年代”“封建的管理”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斯大林模式,其虽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其所反映的现象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这种崇拜出现的原因,一是在其领导之下苏联取得巨大成绩,二是苏联的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故选D。9.【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赫鲁晓夫“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说明其改革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裱糊匠”说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并不改变国家政体。因此该学者的话表明两者相同点是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10.【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收到一定效果,但后期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变式备选】(2012·枣庄模拟)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选B。本题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