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全球化进程一、孤立发展的古代中国经济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兴修水利沉重的赋役土地兼并盛行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古代市场的发展、商人的活跃商业都会的崛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推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商业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兴修水利沉重的赋役土地兼并盛行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古代市场的发展、商人的活跃商业都会的崛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阻碍推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商业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社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时期主要制度特点演变趋势及原因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后期逐渐瓦解(铁犁牛耕等)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迫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依附于他们春秋形成、战国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明清时期成为农业生产发展桎梏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拓展补充古代的中外交流——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项目形成原因路线主要城市地位丝绸之路纺织特别是丝绸技术的掌握及提高提供技术条件;开明的对外政策;“张骞凿空”和西域都护的设置创造了条件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欧洲敦煌、楼兰、龟兹、于阗、疏勒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盛;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陶瓷之路北方战乱、南方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提高;开明的对外政策向东:朝鲜、日本向西:马来半岛、印度、非洲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图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民营手工业2腐朽没落的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束缚阻碍社会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专制制度官营手工业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阻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腐朽没落的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束缚阻碍社会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专制制度官营手工业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阻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维提升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1)、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审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和措施: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生产关系的一次质的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比较落后,农业发展较为脆弱,重农抑商政策的提出稳定了社会生产秩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明清之际,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此时的封建政府仍然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绝了与海外进行商业贸易和技术交流的通道。(2)、从文明史的角度把握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关系:我国古代经济文明从本质上讲就是农业文明。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根本,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的附庸和补充。为了保证农业的地位和生产规模,防止手工业和商业对农业劳动力的侵夺,封建国家一直厉行“抑商”政策,这是中国古代经济两千多年一直没有形成质的变化的根源。二、走向全球化的世界(一)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1、辨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两大趋势的概况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新科技革命(物质条件、国际金融(催化剂)、跨国公司(推动力)经济多极化趋势,国际经济竞争加剧,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缓和表现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关系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必然归宿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3(2)当今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和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背景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对欧洲的争夺;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强烈地表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形成挑战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密切二战后,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进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③1992年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④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起用①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②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①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成立亚太经合组织。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1994年4月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宗旨和原则: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历史作用①欧盟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②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①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②、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①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②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3)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①、经济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③、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2、世界市场的形成4完全形成基本形成拓展市场趋形市场欧洲市场商品经济生产力准则商品输出一体化资本输出商品贸易殖民掠夺资本商品控制市场常规手段武力控制欺诈贸易商品输出市场准则资本输出市场准则有形到无形生产力的进步欧洲生产力进步始于欧洲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始动力到机械动力完全形成基本形成拓展市场趋形市场欧洲市场商品经济生产力准则商品输出一体化资本输出商品贸易殖民掠夺资本商品控制市场常规手段武力控制欺诈贸易商品输出市场准则资本输出市场准则有形到无形生产力的进步欧洲生产力进步始于欧洲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始动力到机械动力(二)、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原因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国视苏联为称霸的最大障碍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发动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和抗衡(如欧共体、日本与美国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中苏破裂、苏东矛盾);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含义二战后,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以美苏均势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态势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具体表现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组建“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并崛起;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弱趋势加强:两级格局解体,欧、日、中、俄发展影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以来苏联;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破坏了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三)世界整体化影响下的中国经济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小农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但不足以王杰封建生产方式。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破坏了一些地区的家庭手工业,外商操纵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市场,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都对封建自然经济起到了解体作5用。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展起来,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一些通商口岸,外商企业兴起并刺激了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的兴办。中国近代的三种资本主义形态——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一次产生,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2、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现代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人民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现代中国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49-1956)巨大成就与挫折(1957-1976)现代化建设成就(1978至今)条件指导思想方法过程意义成就失误伟大转折走向现代化国营经济主导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外开放成格局对内改革深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文革”,周恩来、邓小平整顿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南方讲话十四大确立目标十五大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