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年自学考试写作(一)考点讲解(3)考点:目的思维与形式思维本节将要讨论的目的思维和形式思维则是与写作活动中从动机到运思的实际操作过程息息相关的。马正平先生主编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将这一环节称为“赋形思维”,他提出的定义是:所谓“赋形思维”,就是写作者对自己所要写的文章的主题、立意(思想、情感、氛围、性格、特征、信息)的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写作行为中所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该教程还将赋形思维的基本操作模型概括为“重复”与“对比”,以取代传统文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我们说,目标是激发写作动机的内驱力,有明确的写作理想,有实现理想目标的强烈愿望,是写作动机启动的重要因素。而在思维层面,就是要明确写作的意图。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建立两个意识,第一是问题意识,第二是读者意识。前者关系到写什么,后者则影响到如何写。对于作者而言,第一个问题比较难。它包括文学写作中的选材和学术写作中的命意。所谓问题意识,它要求作者有提高思想认知的自觉,在平时的读书和生活实践中,要勤于思索,思索人生、思索社会、思索自然,思之愈深,蓄之愈久,由量变到质变,提炼出其中有待探索的课题,才能为写作动机形成,灵感的降临提供坚实的基础。有的作者写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甚至博士论文),直到答辩时,还说不清自己的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根源就在于目标思维的模糊。当然,下笔之前明确作品的目标受众(或称潜在读者)和功用也很重要,它可以指导你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及行文的语气风格。所谓形式思维,包括文体思维、结构思维和修辞思维,其作用在于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纳入形式规范的轨道加以熔铸。要求作者在写作中相应地建立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和语言意识。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家克罗齐说:“诗的素材可以存在于一切人的心灵,只有形式,才使诗人成其为诗人。”这段话讲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意味深远的道理,即一个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在于他能够自由地驾驭特定的艺术形式去传达与其他人同样的关注。换句话说,一个写作者的专业素养即体现在他能够按照特定文体形式的规律去处理素材和表达思考。思考是许多人都可以有的,但能以一定形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那才是艺术家。首先,不同文类处理题材和立意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创作、学术论文与实用文体在写作目标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自不待言,即便同一文类(如文学作品)中,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体裁在形式规范上仍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文体在题材的选择、感情的表达、主题的呈现、语言的运用诸方面均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和规范。例如在题材选择上,诗歌往往选择最打动人的片段和瞬间,小说却注重连续的事件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戏剧则更关注冲突激烈的场面和情境。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诗歌通常运用富有暗示性、包孕性的意象和意境来传情达意;小说则把思想主题渗透到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戏剧却常常把作品的思想通过角色的台词抒发出来。因此在下笔之前,我们必须按照不同体裁的特点来思考素材的取舍和主题的呈现等等问题。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结构思维亦是如此。由于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任何事件展开的时空顺序,讲述方式和阅读者进入事件的方式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所谓结构的意义,实际上就是通过文本时空顺序的精心安排将读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引导到作者预定的路线上。而路线的设计则需综合考虑作品的内容、主题、讲述故事的视角、文体,以及合理的阅读顺序等多种因素。结构一篇作品,不同的作者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是不管你采用何种方法,都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有利于故事讲述的精彩生动、扣人心弦,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作品思想的完整表达,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论说性的文本不仅要求论点与论据在逻辑上做到一致,而且这种逻辑思维顺序更表现在文本的构思与结构当中,即体现为文章的谋篇和布局结构。谋篇是文章的总体思路,是逻辑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谋篇依靠布局来完成,思路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当中。在构思的过程中,谋篇是对表达的总体设计,包括确定表达的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然而谋篇不能离开构段,因为篇与段的关系是一盘棋的关系。在构段时,要围绕主题,把材料分配到各个段落之中,使段与段之间做到段段相生,形成拆不开的连锁关系。应当说,在文学性写作中,结构样式的丰富性和结构元素的复杂性都会大大超出上述的归纳。例如情节线索的断与续,描写的疏与密,叙述节奏的快与慢都是安排一篇作品结构时需要解决的课题。当然,作者可利用的手段也很多,例如悬念与延宕、铺垫与蓄势、对比与衬托、重复与留白、呼应与意外、凤头与豹尾等等。修辞思维所思考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技艺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的问题,影响修辞思维的因素则更为丰富。首先需要根据文体要求的不同确定采用适合的语体风格;其次,要选择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策略;其三,要考虑角色对文本语言的影响。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小说中叙述者的视角与身份,说话人物的性格与处境,角色对话中的台词与潜台词,语言冲突与心理冲突,地域文化中的方言与俗语,散文对语言色彩的把握……凡此种种,都可能影响一个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与风格特点。除此之外,还要懂得巧妙利用语言的种种形式变化、声韵节奏、句式变换、歧义现象等等,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对此后文还会有详细分析,兹不赘述。总而言之,从目的思维到形式思维是写作行为从立意到赋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较之前述的多种思维方式,更接近实际的操作层面。而熟练掌握所有写作思维的技巧,形成高度自觉的写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对写作水平的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点:努力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活动的性质和部分规律,但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写作的实践,切实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需要经过一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针对性训练。《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即是说,艺术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体会、领悟,同时还需要通过接触大量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区分出艺术创作的高低优劣。同理,我们要提高写作水平,也需要广泛阅读优秀作品,并不断投身写作实践。为此,本教材立足于简化写作理论的讲述和考查,强化写作过程的体验和针对性练习,以引导考生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思考和练习,切实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从高中时期进入大学学习阶段,意味着从基础写作训练迈向专业学习的转化,其写作观念需要经历一个大的转变,即从模仿写作向自主写作阶段跨越。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情感力、想象力,将“形之于心”化为“形之于手”的内心传达。这种创造性必须具有个性,是自我情感和独特性的表达。追求的不是模仿式的千篇一律,不是作品主题的单一化,而是要展现出自我丰富的情感生活和多面的社会认识。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最容易犯以下一些中学生式作文的通病:(1)对所有写作内容均好论。如写人生、成长、自我等,很少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来写,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大多是将自身打扮成一个“哲人”,空谈主题。(2)喜欢以一种单一的修辞方式来囊括全篇。例如采用隐喻式的开头,结尾则呼应开头,构成完整的修辞结构,或是以一段抒情或议论化的语言来收尾。(3)空泛地抒怀。比较喜欢写一些哲理性的抒情文章,貌似闪烁着生活的智慧,实则空泛没有生机。用一句文学批评的话来说,即是“老年化的写作”。(4)立意时即已框定了全文的思路和结构,刻意地用修辞,追求表面的文采效果,而限制了情感的自由表达。(5)喜欢用泛称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没有写出内心独特的东西。较少营造出作品艺术空间,没有视角的变换,时空感缺乏。说到底,很多中学时代写作训练过来的学生作文缺少个性,表达的思想情感跟自身没多大关系。为考试高分而写,为炫文字文采而写,为模仿“范文”而写。从这种写作现象可以看出,在进人大学之时,大多数学生自我表现意识很弱,写作时很少有这种思考:我在哪里观察这个世界?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自我的表达,就无法写出真正想写的东西。所以,如何自由地创作,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表达内心的社会思考和情感体验。这是大学写作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即表达自我诉求和自我情感的能力?首先是要引导他们直面社会,用心投入生活。生活是写作主体存在的客体世界,它哺育着作者。但是,没有作者主体需要的调节,生活信息就得不到开掘,创作动机生成之水源则不会鲜活地流淌。唐人孔颖达在《毛诗正义》说:“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注意,教材这里有一个错字,“感”错为“敢”。《毛诗正义》卷一)。先是心“感物而动”,然后又有一个“外物感焉”的过程。所以,在写下来的诗文中,外物(景)已经不完全是原来那个物,而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物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是对客观外物与作者关系的中肯判断与解释。也就是说外物是通过内物起作用,起激发作用的信息要通过写作主体内部的需要信息的平衡和调节来释放能量。社会生活触动着作者,作者主动“索取”生活,作者充实了,领悟了,写作的冲动才能产生。对于自学者来说,我们也许不缺少生活信息,却需要在写作目标的引领下,积累和捕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体验,激活创作动机。其次,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掌握更多专业化的知识及能力。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大学生都会上的网上家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从专业视野出发,一方面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强化对文学语感、文体感的认识;另一方面,则要从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着眼,认识文学文体的内在特征和表达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感,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文体感。最后,在大量的习作基础上,获得良好的语感和写作习惯,提升自我的创作能力。大学写作需要改变中学时代对文学体裁的简单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促使自己摆脱对文体的单一化认识。在大学写作阶段深入认识语言表达形态的复杂性,从而提高对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文学文本的复杂性认识,提升文学感受力和自主创造力。其三,要形成良好的练笔习惯。要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除了在写作课程的学习上下工夫,更要在业余时间付诸实践。除了获得老师的评价与指导,也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成果与同学、朋友交流和探讨。我们也鼓励同学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发表渠道,如刊物、网络、博客等,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习作与社会分享和交流,以促进自己勤写多练,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语言表达的熟练程度,丰富自己的创作体验。不过,同学们若要通过网络写作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当前大量网络连载的作品,良莠不齐,相互抄袭模仿,千篇一律,还有不少是迎合某种低俗的社会趣味的欲望写作。所以一定要选择有品位的发表平台,并坚持自己的创作宗旨,否则便可能误入歧途。总之,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创作能力,成为作家或者批评家,或者在人们面前展示一种专业化的艺术素养,这是塑造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目的和根本。考点:素材的含义什么是素材?本教材所说的素材,既指“为创作需要而收集的原始材料”,还指在写作目标出现之前,作者生命际遇中的原始事件、事实、表象以及知识、日常经验等。素材的积累是动态的,每个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人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到终老的那一刻积累才会停止。素材积累在个体生命历程中都在不断充实、更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