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向量空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6年陕师大中文专升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及答案一、填空题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2、1956年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促进我国科学、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繁荣的正确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长篇小说《三家巷》的作者是欧阳山;《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风云初记》的作者是孙犁;《铁道游击队》的作者是刘知侠;《敌后武工队》的作者是冯志;《苦菜花》的作者是冯德英;《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是李英儒。4、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批描写农村社会变革的长篇小说,代表性的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5、李凖1952年发表的《不能走那一条路》是当代小说中的第一篇从贫富两极分化角度,指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脱贫致富的发展方向的作品。6、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奉献给新生祖国的颂歌。柯仲平的《献给志愿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是建国后第一批有影响的政治抒情诗。7、建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通讯特写作品,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老舍的《创造奇迹的年代》、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等,都以炽热的激情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真实生动地叙说了中朝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震撼和陶冶了千百万人的心灵。8、话剧《龙须沟》的作者是老舍;《茶馆》的作者是老舍;《蔡文姬》的作者是郭沫若;《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胆剑篇》的作者是曹禺;《万水千山》的作者是陈其通。9、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辞,周扬作题在会上作了《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的报告。10、在粉碎“四人帮”的最初两年里,涌现出一批揭批“四人帮”,怀念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欢呼十月的胜利的诗歌,影响较大的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艾青的-2-《光的赞歌》等。二、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2、“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3、“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4、“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5、《天山牧歌》诗集。闻捷著。1956年出版。收抒情诗、叙事诗歌三十九首。描写天山脚下的草原风光,歌颂新疆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以及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生活,语言优美,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民族色彩。6、《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3-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7、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提出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9、反思文学20世纪80年,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谌容的《人到中年》等。10、寻根文学指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它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越来越多地把现实社会的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关照,他们或对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予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核,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化的思想追求,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它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筑。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11、意识流小说是用意识流作为主要的表现方法写的小说,它不按因果编织故事、安排情节、只是侧重描写外部世界的事件在人物心灵中的投影,抒写人物由心灵发出的广元联想和思绪,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心态小说”或“心理现实小说”代表作家王蒙,《春之声》《蝴蝶》《夜的眼》等。-4-12、改革文学随着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新时期的文学迅速对新的时代课题作出反映,作家们以自觉的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了改革春潮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的有力撞击以及改革突破重重阻力艰难行进的社会状况,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持续的反映和描写。向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掘进,力图整体地全息地摄取这个变化的大时代。代表作家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等。13、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14、复出的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有艾青、公刘,“七月诗人”绿原、牛汉“九叶诗人”蔡其矫等。15、朦胧诗派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16、“新生代”诗人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主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5-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题材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17、新乡土诗“新乡土诗派”运动是1987年由江堤、彭国梁、陈惠芳等湖南诗人发起的诗歌运动。新乡土诗派在描写风土人情艺术手法的基础之上,以家园乡土文化为诗歌的精神源泉,创立了自己的诗歌风格。在新乡土诗歌运动的十多年历史中,他们出版了《世纪末的田园》、《家园守望者》、《新乡土诗派作品选》等新乡土诗派的诗歌刊物和作品,以及各种个人诗歌作品专集。18、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是批评家对某种创作倾向的概括。1989年《钟山》杂志主动倡导并提出这个名称,其卷首语中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关注着普通人的繁琐、严峻、无奈的生活状况,摈弃典型化手法,往往采用零度写作法,将叙述的情感控制在零度以内,呈现出生过的原生态。代表作家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太阳出世》等。19、文化散文这类散文也称“学者散文”“智慧散文”。他们认为博大的文化氛围和深刻的哲理意蕴是散文高品位的重要标志。以季羡林、余秋雨、杨绛等为代表,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大,创作实绩也很佳,是当今散文文坛的一股强劲的力量。20、探索戏剧理论方面:对戏剧观进行了探讨。由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1982年、1983年前出现了戏剧观争鸣。实践方面: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马中骏等);此后的《血,总是热的》(宗福先)、《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车站》(高行健)1985底1986初,探索戏剧的热潮开始消退。探索戏剧的成就:戏剧摆脱了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具有了独立品格,剧作家们不再仅从政治角度,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各个侧面观察人生,写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创作者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这首先表现在剧作对于写实时空的突破;其次表现在突破写实戏剧-6-的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如音乐、歌唱、舞蹈、哑剧等因素、体操、杂技的因素、现代科技带来的声、光、电等因素),从而建构起一个综合艺术体系;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戏剧共同的审美特征。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思想斗争的概况及其经验教训。答:从建国起,文学始终保持了向政治靠拢的倾向。文学界的许多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注意,并进行了认真讨论。但在讨论中,左的思想和做法逐渐渗入到文艺领域,干扰了文学艺术的正常发展。在电影界关于《武训传》的讨论之后,文学界展开了对《红楼梦》研究和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在这三次较大的文艺论争中,政治化色彩渐浓,产生了不良的后果。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毛泽东发动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主要是反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在我国文化界的影响,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扫清思想障碍;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肆意践踏,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2、从“双百”方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