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从食品行业的现状出发,以金融危机对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为背景,从省内一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为着眼点,对我国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的毕业生就业现状做了梳理,分析了产生这样现状的原因,并对如何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生物工程专业发酵方向生物工程食品工业作为人类的生命产业,其现代化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高低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食品工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第一大产业,肩负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经济大国转变的历史使命。而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1]。2010年全国将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2],再加上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持续存在,这就导致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金融危机背景下食品行业的现状对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遭受到严重打击,而我国食品类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1、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增加了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2009年在22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或多或少都有含三聚氰胺,国内乳制品行业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随后的“佳之选”鸡蛋检出三聚氰胺,吉百利巧克力检出沙门氏菌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为食品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即将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2、食品类企业自身条件参差不齐,带给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是挑战大于机遇。一是国际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在中国市场占有相当分量。这些单位在人才需求上趋于饱和,即使有一些人才需求,也是更多的倾向于有工作经历的专门型食品类人才,这样应届食品专业毕业生在这类企业中的需求很少。二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投入到食品行业中来,而这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薄弱,管理相对落后,对于食品专业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3、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难以适应食品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在这里暂不讨论由于人才培养的原因导致的先天性不适应,仅从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类型上来考察。食品类企业需要研发型人员、检验人员、工程技术型人员、生产人员、管理型人员相对较多。从学历构成和科研能力上看,食品类或者生物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更适合做研发型人员,从实际动手能力和心理期望值上看,大专毕业生,甚至是高中毕业生更适合做生产人员和工程技术型人员,从管理能力上看,管理类的毕业生更加适合做管理型人员,只有质量检验人员或者品质控制人员的需求条件是和食品专业本科毕业生是一致的,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就比较小,其就业竞争压力就比较大。二、近五年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变化状况与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近200所。在这些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江南大学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组建于1995年,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十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合格的食品类专门人才,为我国食品工业强劲、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长期以来,合肥工业大学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市场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以“保证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充分就业和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以“对内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对外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为工作内容,积极推进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连续多年被安徽省授予“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5年来,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累计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门人才324人,平均就业率为91.67%。基本情况如下(见表1),通过对表1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本科生的7月份就业率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一致,同时也受到局部因素的影响。按照国家教育部的定义,7月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到7月份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其中到7月份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到当年7月份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我国的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必然导致对食品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所以进入“十一五”以来,我院毕业生的7月份就业率一直稳居在90%以上(见图1)。图1是2005-2009年我院本科毕业生7月份就业率统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几年就业率情况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趋势良好。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毕业生7月份就业率为95.12%,2009年毕业生7月份就业率为92.22%。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方面的。2005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明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应的食品生产加工专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直接提升了食品行业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反映在就业率上就是2005年为82.05%,到了2006年上升到95.65%,提升了十多个百分点。二是经济走势的影响。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的经济走势,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食品行业也不能幸免于外,所以我院的7月份就业率从2008年的95.12%下降到2009年的92.22%,但是总体走势仍然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一致,维持在90%以上,高于2005年的82.05%。(二)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紧密结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表现出待业人数上总体是波浪式下降的趋势,考研比率上总体是上升的趋势,参加工作比率上是总体是逐年下降的趋势。左图是我院2005年到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的走势图。1、在考研的选择上,历年来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和国家连年来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关,尤其是2009年,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研究生扩招5%,这样我院的考研录取比例由2008年的32.93上升到2009年的42.22%,上升了近十个百分点。二是学术上的追求。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必要,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三是暂时逃避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年龄尚小,不如考研,这样既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学历,又能暂时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四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基本就业形势。而且随着一些单位对入门门槛的提高,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和较好单位就业的敲门砖。2、食品专业毕业生待业比例近年来呈现出波浪式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有:一是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食品类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二是由于研究生的连续扩招。在这些待业人员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是因为当年考研没有考上,而决定再复习一年,第二年再参加考研的人。由于研究生的扩招,这些人员的比例在逐步减少。三是由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由于我国大学生的扩招导致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不再把自己当成曲高和寡的天之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中一员,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学生所接受。(三)就业地区流向以生源地为中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安徽省内。通过表2大学生就业区域统计表可以看出,一是我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区域主要集中长三角地区和安徽省内,基本维持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在这些区域内就业。二是随着安徽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比例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三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的面有所扩大,京津唐地区、泛珠三角地区、西部省份也有所涉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近原则。由于合肥工业大学是地处安徽,每年在安徽省的招生生源维持在50%左右,所以选择安徽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有很大比重。二是大中型城市原则。大学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近五年来,沿海开放城市日趋繁荣,吸引力逐年增强,因而到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率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去内陆省份就业的毕业生比率相对较小。去边远地区的毕业生人数极少,但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就业等政策的推出,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重新投向西部地区,使得去边远地区的毕业生比率近三年有所回升。三是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和学校的工作力度有很大关系。由于现在大学生较大程度的存在着依赖心理,依赖父母、依赖学校,所以主要体现在多在生源地就业,多在和学校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就业。如2008年,学院和双汇集团初步合作协议,一次性接受46名毕业生。2009年校园和天津宝迪下属安徽宝迪公司、上海元隆生物科技安徽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导致本年度仅在安徽省就业就达到60%以上。三、促进食品类大学生就业有关对策探讨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就业,必须以国家经济发展为基石,以相关政策保障为统领,以国家、高校、学生三者联动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一)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为根本,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毕业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市场规律调节大学生毕业人才供求。1、贯彻落实好以金融危机为背景下出台的相关政策。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站在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的高度上,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实际出发,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文件,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四条具体措施,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0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签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切实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要求取消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切实维护了乙肝病毒携带者毕业生的公平就业权利。2010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市场机制,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实施以“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等三个计划为主要内容的“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所有这些政策的制定,都为从根本上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