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公元1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的罗布林卡,是达赖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学研究交流中心主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1页【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概括出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性质、建筑特色及其突出的普遍价值,便于人们把握其精髓之所在。布达拉宫(一)吐蕃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1.吐蕃(Tu-bo)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学者对吐蕃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蕃”字可能是藏语中的藏族自称bod的对音。但所有解释迄今尚无一种成为定论。史称藏族为西羌之属,在青藏高原上分为许多部落,从事高原畜牧,养牦牛、猪、犬、羊、马;也从事高原农业,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约在隋时,雅隆(Yar—lung)部落联盟(居今西藏山南地区)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btsan—po),相称大论(blonchen)、小论(blonchung)。势力发展到拉萨河流域。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承袭祖父的基业,降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开展与唐、天竺(古印度的别称,今南亚次大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广泛交往,引进先进的封建文化,创立文字,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建立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吐蕃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当吐蕃得知突厥、吐谷浑与唐廷联姻,亦遣使求婚,640年(唐贞观十四年),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婚,结成和亲关系。648年,吐蕃曾出兵助唐使王玄策败中天竺阿罗那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吐蕃灭吐谷浑,威胁唐之陇右、河西,征服大、小勃律,进而与唐争夺安西四镇和西突厥十姓部落。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但仍通使往来不绝。709年(唐景龙三年),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妻赞普弃隶赞(khrildegtsugbtsan),但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仍然充满冲突。特别是在吐蕃取得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汤沐邑后,更便于攻扰唐陇右地区,唐朝不得不大力加强河西、陇右两节度所辖地区的设防。安史之乱后,唐陇右、河西及四镇兵力东调平乱,吐蕃乘虚据有陇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陷。在唐西南的南诏亦附属吐蕃,此时吐蕃控制的区域,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肃陇山以西。它在西方阻止了占据波斯的大食人向东发展。南方与天竺、泥婆罗为邻,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东方与唐不时冲突,曾于763年攻陷长安,其后也不断攻袭唐关内道盐、夏等州。789—790年,吐蕃与回鹘为争夺北庭而进行激战。此后回鹘与唐联合对付吐蕃,云南的南诏也脱离吐蕃羁绊,通好于唐,吐蕃处境孤立,势力削弱。这样,在吐蕃几度与唐会盟、败盟之后,终于在821—822年(唐长庆元年至二年,吐蕃彝泰七年至八年)双方会盟,并于823年建立《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历史情谊的见证。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吐蕃王室、贵族为奴隶主,属民包括平民及奴隶。8世纪中叶以后,平民及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迭起,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利角逐也很激烈。846(一说842)年,吐蕃赞普达磨(即郎达玛,Glangdarma)死,无子,以妃兄子为赞普。赞普与妃党贵族内部矛盾爆发,战争连年不绝,引起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848年吐蕃治下的沙洲敦煌县有汉人张议潮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建立归义军政权,归顺唐朝中央政府。自松赞干布起,吐蕃赞普九人,历时二百一十八年(一说二百一十四年,629—842或846年)。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735—736页【解读】这条材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吐蕃政权建立、发展、衰亡的过程,并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吐谷浑、党项、南诏、回鹘、大食、天竺、泥婆罗的关系,还交代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是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其君称赞普,相称大论、小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以后,与唐结成和亲关系,后几度与唐会盟、败盟,曾击败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党项,使南诏成为附属,与回鹘争夺北庭,与大食争夺中亚,与南方的天竺、泥婆罗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8世纪中叶以后,王室与贵族的权利斗争引起了奴隶、平民大起义,吐蕃瓦解。吐蕃人原信仰原始宗教──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河。2.吐蕃的佛教信仰〔材料一〕喜佛屠法,习咒诅,国之政事,必以桑门参决。──〔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材料二〕吐蕃人原信仰钵(bon)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后发展为主要宗教。弃松德赞(khrisrongldebtsan)时设置“却相”(僧相),开佛教僧人执政之先声。同一时期,梵僧和汉僧还就渐修和顿悟问题在藏地展开了激烈辩论,表明汉地禅宗传入吐蕃境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735页〔材料三〕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佛教也于此时正式传入吐蕃。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9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其时,王朝政务把持在佛教僧人钵阐布之手。墀祖德赞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最后遭到崇信本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吐蕃”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437—438页【解读】这三条材料介绍了吐蕃的宗教信仰。吐蕃人的原始宗教是本(bon)教,有的也称钵教。松赞干布时佛教开始传入吐蕃,后来发展为当地的主要宗教。吐蕃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3.佛教传入吐蕃的时间佛教何时传入吐蕃,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赞普佗土度①;一种说法应始于松赞干布时期,这时不仅有佛像,而且还建造了寺院,又译出了几部大乘经典;一种看法则主张佛教应始于墀松德赞见桑耶寺,这时有剃度出家的僧人,又有了一套僧伽系统。这反映了佛教在吐蕃产生、发展和完备的全部过程。──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5页【解读】这条材料介绍了佛教传入吐蕃的几种不同说法。佛教何时传入西藏,由于没有完整的文献可考,故有很多的传说。实际上佛教开始在西藏传播,并非起自民间,而是靠吐蕃王室的提倡。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墀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这期间从内地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注释】①佗土度:即松赞干布前五代托托日年赞(公元317年),《唐书》称“陀土度”,相当于东晋时期。4.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有明一代在藏族地区出现了由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教派。这一教派在各地建寺立宗,传法授徒,得到了普遍、迅速的发展,先后形成了达赖喇嘛等几个大活佛转世系统,对于此后的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藏族佛教所谓的后弘期开始到宗喀巴时代,西藏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教派。各个教派以寺院为据点,依恃僧众和信徒的拥护,树立旗帜。有些教派得到政治权势的支持或迳与地方实力集团合流,组成了政教合一形式的特殊体制;另有些教派则以宗教活动为务,不大过问世俗政治,仅依靠本派信徒的布施来维持。前者,如萨迦派、嘎举派的“四大八小”支派中的帕竹和噶玛等,他们不仅成为把持一方的地方显贵,而且都先后受到元、明两代历朝皇帝的分封赏赐,煊赫一时,凡此各派之间。涉及权利矛盾,往往彼此倾轧斗争,造成人民的苦难,各派亦互有消长。至于后者,如宁玛派、嘎当派等,由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本身不能自立,仰仗他人鼻息,因而日见式微,有的如夏鲁、觉囊等派和嘎举派中的一些分支,则昙花一现,逐渐为其他派别所合并或自身黯然消失。格鲁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立的。宗喀巴原名桑罗扎巴,1357年出生于宗喀(今青海西宁),父亲是元朝的达鲁花赤。1363年,家中送他入噶当教派的寺院出家为僧,他便属于噶当派。宗喀巴于1372年离乡南下,翌年抵拉萨西南的聂塘,先后在乌思藏各大寺院从萨迦、噶举、夏鲁和噶当派诸高僧学经修法,到1380、1381年间,已在各地寺院依《俱舍论》、《集论》、《量释论》、《戒论》等四论(为以后格鲁派必须修习的经论)立宗答辩,他对佛学显教具有高深的造诣。此后,他又精修密法,在各地讲经授徒,更著书立说,名传遐迩。约在1388年,宗喀巴制定其师徒戴黄色僧帽,这是革新藏传佛教并创立新教派的一个标志。1399年,宗喀巴在阿喀宗举行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的法会,是他革新宗教的开端。同年,宗喀巴接受了乌思藏的实际统治者、明封闸化王的帕竹第悉扎巴坚赞之请,长期驻锡拉萨地区传法授徒,在阐化王及其属下当地宗本等大力资助下,宗喀巴经过了两年多的周密筹划,于1409年(明永乐七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拉萨大昭寺亲自主持了有万余人参加的“大祈愿会”,俗称“传大招”或“传招法会”,这是继古格王孜德于1076年在阿里托丁寺举办火龙年法会和萨迦第五祖八思巴于1277年在曲弥仁摩举办的曲弥法会之后,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次藏传佛教的空前盛大的宗教活动。所不同的是这次法会之后每年必行,一直沿续至今。法会之后当即选定拉萨以东一块地方破土奠基兴修甘丹寺,一般藏文史籍中,遂以1409年作为宗喀巴创立格鲁教派之始。格鲁派,意为“善规”,这一派的僧帽为黄色,故俗称“黄教”。这一教派的特点有三:第一,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和从事生产劳动;第二,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徒,在拉萨郊区又陆续兴建哲蚌寺(1416年始建)、色拉寺(1418年始建),此后在日喀则兴建扎什仑布寺(1447年始建),并将噶当派各地寺院全部纳入格鲁派属下;第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招法会,在会上讲经传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后密,规定必修五部经论,创立传招期间进行辩论和考试,以授与格西等学位的制度。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使寺院组织严密,僧人遵循修习次第,并使藏传佛教一反此前僧侣或高踞民众之上,妄作非为,或远离民众,行事与民生无关的两个极端的作风,因而得到了群众的尊敬和拥护,使佛教顿改旧观。这是宗喀巴对于藏传佛教的一次极为重要的革新,可称为是一次宗教改革运动。当然,格鲁派所提倡的严禁僧尼婚嫁和不准从事生产劳动,这对于藏族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宗喀巴的众多弟子转世系统中,最主要的就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这两支,而尤以达赖系统最为重要。──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82—185页【解读】这条材料系统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