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与策略(*为重点中未提及但复习资料涉及内容,仅作阅读使用。)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一般指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起源问题(简答)神话起源说: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念,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念。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神或顺从于天。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由法国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中,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论:以恩格斯“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为基础,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劳动中,并为生产劳动服务。交往起源论:以叶澜为代表,认为教育的形态应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总是由双方构成的,交往总包含着内容,交往也需要一定的媒体,所以交往具备了教育所需要的要素。教育的发展历程(简答)(1)融于社会生活的原始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内容限于传递简单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没有阶级性。)(2)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的古代教育(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脑体严重分离;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方式简单,体罚普遍,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阶级性;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学科和治人之本,教学的组织形式为采用个别教育。)(3)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的现代教育(新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形式多样化。)当代教育的发展一、生命教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在教育强调物质文明,适应社会物质文明突飞猛进发展需要的时候,精神生活的缺失和道德的堕落,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暴力犯罪的增加给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关注生存,忽视生命导致教育成为社会控制和规训人的工具,失落了教育引导人生命成长的价值。新的问题导致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从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从关注生存转变为关怀生命。二、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齐头并进,才能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素养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素养。三、教育民主化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社会进步、人类进步、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四、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理念。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一个教育原则,而且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人的一生不可缺少的话题,使教育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简答)【萌芽阶段】古希腊教育思想,雅典民主教育思想,孔子,《学记》【创立阶段】经典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捷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诞生的标志(德国)【多元发展阶段】存在样态: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论述)一、个人本位的观点。追求自我的个人本位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其代表为卢梭。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强调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本性获得自然的发展,主张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实施教育。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个性自由的旗帜,促进了人的解放,提升了人的价值。但是绝对的个人本位主张无视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二、伦理本位论,以伦理教化为旨归的伦理本位论是介于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教育目的观,但它更偏向于社会本位一边,注重的是社会伦理的一边。作为教育来说,就是要使受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代表人物康德、赫尔巴特。三、生活本位论,面向生活的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以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怎样生活。代表人物为,斯宾塞和杜威。四、社会本位论,一切服从社会需要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制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涂尔干。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充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个人本位论是思想家或教育者的理想。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工具来利用,客观上来说,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应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冲突(判断或案例)(1)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职业训练和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和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格。职业教育解决了谋生的技术问题,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是合理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是不够的。(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指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基本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应试教育常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被提及和批判,实际上素质教育是就教育内容或教育宗旨而言的,而应试教育则是教育实施的手段,二者不存在逻辑上的并列关系。*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如何促进个性发展主要表现:一是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自主性;二是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无论是主体性还是独特性,都要通过教育获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个体的发展思路。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体个性,形成个体独特性,在这个基础上,教育应该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个性,进而使人形成创造性人格,激发人的求知欲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案例)一、个体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二、个体个性化,教育对个体的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形成人的自主性;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无论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发觉主体意识,提升主体能力的过程。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个体的发展思路,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体的个性,形成个体的独特性。在这个基础上教育应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性、发展人的个性进而使人形成创造性人格,激发人的求知欲,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1)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基本政治功能有宣传作用、咨询作用。能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2)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有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对经济有促进作用。教育通过提高国民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3)教育是文化中最能动的因素。教育是保存和延续文化的有效手段,教育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内容,通过对文化的选择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目前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高中和大学阶段学费高昂;弱势群体尤其是进城务工和农民子女上学比较困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普及义务教育力度加大;加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控制“择校热”,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思想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职业道德(1)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2)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3)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较高的组织教育能力,较好的思想教育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教师的教育智慧)(4)良好的个性特征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对象的复杂,劳动过程复杂);(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教学机智);(3)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教师本身的影响和通过教师的加工,渗透着教师本人的人格的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示范性只能引导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做一个表率,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方式复制或强加在学生身上);(4)延迟性(教师劳动见效缓慢,具有长期性的特点);(5)合作性(在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性,在教师分工中体现出合作性)教师职业的角色(1)教育研究者(增强责任意识,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促进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2)学生的真诚对话者(精湛的对话艺术,一种对话意识)(3)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有利于增强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既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课程开发工作的必然需要)(4)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是一个教师对学生不断提出新要求,并能够引导帮助学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重要)(1)包含的内容教师的专业理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专业知识:内容包括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