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11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体液。2细胞内液中含有:细胞质基质、细胞液(位于液泡内)、线粒体基质……3细胞外液(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包含细胞各种血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镜叫做内环境。5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约90%水、约7%~9%蛋白质、约1%无机盐、一些血浆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废弃物、气体、激素)。淋巴与组织液:含量与成分接近血浆,只是蛋白质含量较小。6细胞外液的理化特征:(1)渗透压(约770KPa):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离子:用于维持渗透压。Na+是含量最多的阳离子,Cl----含量最多的阴离子。(2)pH(7.35~7.45)中性偏碱。利用HPO42—、HCO3—形成缓冲对:NaH2PO4/NaHPO4、H2CO3/NaHCO3。(3)温度:37℃左右。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222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是相对恒定的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3稳态调节机制(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制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稳态的意义(1)钠盐——作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含量低时会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加快。(2)钾盐——作用: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心肌舒张。含量低会导致心率失常。(3)水——作用:溶解、排除废物。饮水不足会导致身体废物积累导致中毒。(4)血糖——作用:保证需细胞能量供应(5)pH、温度——作用:影响酶活性因而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细胞外液(位于细胞外)细胞内液(位于细胞内体液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11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和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定义反射中枢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大脑皮层一下的神经中枢膝跳反射条件反射生活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大脑皮层望梅止渴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有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系统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5兴奋在神经原之间的传导:膜电位变化(电信号)→递质的释放(化学信号)→膜电位变化(电信号)特点::::单项传递下丘脑有调节体温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地基中枢。第222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腺分泌产生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斯塔林和贝利斯发现了激素。3常见的激素激素内分泌腺靶器官靶细胞作用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全身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过多:甲亢。过少:甲状腺肿。婴儿期过少:呆小症促甲状腺激素垂体甲状腺维持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下丘脑垂体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胰岛素胰岛B细胞促进血液合成糖元,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过多:低血糖。过少:糖尿病。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加速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蒲台糖体高血糖浓度。肾上腺素肾上腺肝脏等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含量增加。雄性激素睾丸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雌性激素卵巢全身生长素垂体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年幼过多:巨人症。年幼过少:侏儒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4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调节(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种生物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曾强效应的结果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物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反馈调节对于维持稳态有重要意义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第333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范围局限广泛作用时间短暂较长3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第4444节免疫调节1免疫调节的防卫功能(1)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和黏膜(2)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3)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淋巴循环构成的23抗原: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4抗体: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该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种类(1)抗毒素:结合外毒素,中和毒性(2)凝集素:结合病菌,抑制繁殖、黏附5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6免疫调节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在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在此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产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2)自身免疫: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义务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11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原因:○1尖端(感光)○2尖端产生生长素○3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4生长素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多,长的快,尖端下部弯曲生长2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3植物生长素:有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4运输(1)尖端横向运输(2)单侧光照射下向北光侧运输(3)极性运输:形态学上到形态学下第2222节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两重性:(1)对同一器官: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不同器官:敏感度不同根芽茎(3)细胞: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3生长素的应用:(1)促进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4生长素类似物:由于植物体内产生的生长素的量很少,无法在生产中大规模应用,所以人们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生长素类似物,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有萘乙酸、2,4—D等。作用:第一,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第二,促进果实发育,如无子番茄等。第三,防止落花落果。第3333节其他植物激素1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液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酸植物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2各种植物的结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3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也是调节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111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合。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估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洋房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使用范围:植物,活动能力的动物(2)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使用范围: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注(1)标记要牢固,不易脱落。(2)标记不要太明显,以防被敌害捕食。(3)标记本身无毒4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出生率死亡率对种群密度起决定性作用5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6年龄组成——预测将来种群密度发展趋势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老年个体减少幼年个体减少比例适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7性别比例:①雌雄比例相当:高等动物②雌多雄少型:蜜蜂③雌少雄多型:家白蚁第222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J”型曲线“S”型曲线图像增长率产生原因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无种内斗争、没有敌害环境条件有限:食物、空间、气候、种内斗争、天敌数量增加特点Nt=N0λt增长率一定种群数量达K值(环境容纳量)后停止增长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至02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原因自然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3应用:改善环境、提高K值,合理捕捞(捕后数量应在K/2水平)第3333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特点:条件越游越,物种越多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3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主要愿意时光,动物是食物和栖息空间。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2)水平结构:影响原因,地形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特点:镶嵌分布第4444节群落的演替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物覆盖地面、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次生演替:是指赛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题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11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成分:Ⅰ非生物物质和能量Ⅱ生产者Ⅲ消费者Ⅳ分解者3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4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成的福扎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第222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4能量流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第333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第444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第555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护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4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毁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物种类多样化(2)营养结构复杂化(3)功能完善化2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