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⑵第二章:物质和意识·························································2⑶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3⑷第四章:实践和认识·························································6⑸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7⑹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8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⑴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1⑵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2⑶第三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14⑷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6⑸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7⑹第六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8⑺第七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⑻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⑼第九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2⑽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3⑾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4第三部分如何备考··························································252第一部分政治考试知识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考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主阶段哲学。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主阶段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作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第二章物质和意识考点1物质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考点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考点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考点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考点1联系的定义及其性质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考点2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质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发展,是指事物由低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序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考点3矛盾的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若不如此,人类认训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考点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3)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考点5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1)既然任何事物质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已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外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考点6否定之否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和由升的事物的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道路的前进性的统一。考点7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首先,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其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再次,现象是显于外部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隐于内部的,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与本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显示自已的存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从属于本质,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三质。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考点8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内容与形式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3)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原理,还应重视形式的作用,反对形式虚无主义。(3)根据内容和形式矛盾运动的原理,当形式对内容起促进作用时,要保持形式的相对稳性;而形式不适内容、甚至阻碍内容发展需要时,就要抛弃旧形式,选择和创造新形式,以适应内容发展的需要。考点9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2)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人利于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3)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够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考点1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考点1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3)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第四章实践和认识考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考点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和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