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高考第一轮历史总复习第8讲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并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诗歌、书法、绘画在给人以美的感受时,也浓缩着历史的精华,反映着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对相关文艺作品的欣赏,要抓住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3.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智慧与文艺家的时代意识和创造才华,同时适当地探究古代科技和文艺发展的原因,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能力。4.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始社会:《鹳鱼石斧图》夏:《夏小正》商:殷历、甲骨文春秋:《诗经》战国:司南、《石氏星表》《楚辞》《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秦:小篆、兵马俑、秦长城西汉:发明造纸术、《黄帝内经》、汉赋东汉:造纸术的改进、九章算术、浑仪、《伤寒杂病论》、汉赋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产生于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隋:雕版印刷术、展子虔唐: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阎立本、吴道子宋:活字印刷术、宋词元:简仪、《授时历》、元曲、王冕明:《本草纲目》、小说、徐渭清:小说、郑板桥、京剧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高考考点(1)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2)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方面的成就及地位。C3.高考真题【例1】(2014江苏)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点:一是时间的变化:从五代后唐到宋朝;二是核心内容:印刷术的推广。宰相冯道生活于五代后唐时期,而雕版印刷早在唐朝初期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宋真宗景德二年是公元1005年,此时毕升还未发明活字印刷术(1041—1048年发明),故B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印刷品的数量逐年增多和印刷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可知C项正确。依据“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D项错误。D【例2】(2014上海)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子,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解析】材料所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约970—1051)所创。《史通》是唐朝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不可能记载活字印刷术,排除A;《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间晚,不符合题意,排除B;《农书》是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作者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梦溪笔谈》则是宋朝人沈括(1031—1095)的著作,与毕升同是宋朝人,故此最早,选D项。C【例3】(2013海南)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的能力。选项中前三本著作成书时间分别是明朝、南北朝时期北魏、汉代,《石氏星表》的成书时间教材语焉不详,但其成果是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其内容摘自战国时期的魏国人石申的《石氏星经》(星经大约在宋代失传)。所以C项正确。A【例4】(2014天津)《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D项错误。【重难突破】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7)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文化传承没有间断。3.李约瑟难题:在公元3至13世纪,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而为何到了近代却没有向近代理论科学演变?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4.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1)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丰富经验记录下来,经过积累、整理,逐渐使之系统化。但总的说来,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未上升到理性阶段。西方近代科学重视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人的设想。(2)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近代弗兰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长于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使近代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在分析中不断深化分支。(3)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他山之石】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象仪和地动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僧一行还主持了子午线的测量。(2)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成果领先世界1000年。(3)元代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记载了“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但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徐光启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4)东汉名医华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还发明了五禽戏,这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思想(1)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荀子:自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3)老子:强调“无为”。2.特点(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技术的总结则不够重视。(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D一、选择题1.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肎’”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解析】由材料“古人写字……改‘宵’为‘肎’的记载”以及“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的来历,可以判断纸的应用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故称D。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反映。C2.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A.造纸术的改进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王祯发明木活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所以答案选C。B3.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礼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有关信息的理解,有误的是()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解析】“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说明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了《玉堂杂记》,B项错误,符合题意;由“南宋”“用沈存中法”可知A项正确;由“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可知胶泥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C项正确;由“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故选B项。C4.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运算方法)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A.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B.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C.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用价值D.《清明上河图》是艺术品,不足为证【解析】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不出A项所反映的现象,排除A项。文学艺术品虽然不能做为直接的物证,但文学艺术是能反映社会现实的,故D项错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只表明在宋代珠算已经用于商业,并不能证明此时是珠算用于经济的开始,所以排除B项。D5.《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A.注重实验B.理论探究C.适可而止D.注重实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由材料“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中国古代数学比较重视应用问题的研究,而对“数学的理论”探究则是“适可而止”。所以应选D。A6.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提出这一说法的是()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对月食的科学解释,其提出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故选A。C7.明史有如下记载:“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顺天府见食二分有奇,琼州食既,大宁以北不食。《大统》所推,顺天食分时刻,与光启异。已而光启法验,余皆疏。时有官员言:‘《大统》乃国初所定,此即郭守敬《授时历》也,二百六十年毫未增损。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