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起源、结构特点、发展历程了解文化交流历史的意义: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克服自卑、自傲:每一特定人群的主体意识都具有局限性;了解他人、尊重事实、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有交流才能有真正的认识,‘文明的勃发’源于交流、兴于冲突!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而并非单因子文化;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中华(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的起源西来说、本土起源说、怀疑说、圣经说华夏:汉族于先秦时自称华夏/华夏族,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人群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两族最初居住在河南,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在涿zhuō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的九黎族首领蚩chī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从经济类型来看,仰韶文化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行程中,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三星堆文明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出规模宏大的铜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三星堆文化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生产工具数量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锄形器出现,表明了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成堆的兽骨和大量和陶塑铜制动物,表现出畜牧业发展很快。众多铜制陶质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也表明粮食有了剩余。《易经》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是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山海经》)之一。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其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儒主、道从、佛客经济:中华文化以农业经济为本位。西方文化商业发展较早且快。重商。政治中国历来崇尚贤人政治,讲王道,都是人治。经过上千年曲折,终于逐步演变成现代法治。古希腊即有法治传统。2学术思想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中心,以“修已治人”之道、”内圣外王”之学为依归,是作人的文章。西方文化重科学,即以物作主要对象,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雏形期:炎黄——夏商周形成时期:春秋战国发展期:秦汉——鸦片战争转型期:自鸦片战争至今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西方文化习惯上,学者将古希腊文明视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精神、基督教文明三条支流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发展成了现代西方文明。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律、基督教的道德的结合。古希腊文明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爱琴文明时代,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12世纪);第二阶段是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第三阶段是古风文明(公元前8—6世纪);第四阶段是古典文明(公元前5—4世纪中期);第五阶段是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爱琴文化爱琴文化的特点:爱琴文化还没有形成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王权也没有东方强大,所以受宗教和王权的束缚较小,支配自然和人间的主要是人类自身需要,生产和生活方式开放,人们更深刻的了解自然,有更开阔的眼界。奴隶主民主制公元前6-4世纪是古希腊世界的全盛时期,称为“民主时代”。这段时期。这一时代,各城邦都得到繁荣的发展,而地处海湾、交通便利的雅典在工商业方面日益发达,并建立了奴隶主民主制。在雅典,国家不设国王,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公民大会,大会由公民抽签产生,共同对国家事务进行商议。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古代希腊的典范,而且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典范。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人类历史的首创,而且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希腊三贤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代希腊为西方文化奠定了两个基础——理性成分、浪漫成分。对希腊的崇拜主要是对希腊文化的崇拜,崇拜希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施行罗马共和制,给后人留下了行省的管理制度。罗马留给后人是孟德斯鸠所说:“法的精神”罗马留给后人最多的是实物,如公共建设、民用建设。罗马法通常是指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它是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日耳曼文化公元400年之后,住在北方边界处的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3毁灭。日耳曼精神简要的概括为绝对的服从、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不屈服的战斗和不断地深刻反省反思,它积聚了秩序、严谨、认真、果断、民族的纯粹、开拓、团结、进取、征服、整洁等日耳曼文化精髓。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精神、基督教文明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发展成了现代西方文明。夏商周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季羡林):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轴心时代(AxisTime):开始勃兴的文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印度教和佛教)、西亚北非文化圈(伊斯兰)、欧洲文化圈(基督教)--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希腊哲学三贤苏格拉底(前469年至前399年),出身雅典,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一生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图(前427年至前347年),出身雅典,师从苏格拉底,直到苏氏逝世。后游历四方,到前387年返回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并执教40余年。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拉图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老子(前571~前471,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是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孟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每一特定人群的主体意识都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唯我独尊华夏的“天下中国观”:--“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方国天下华贵夷贱”,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蛮夷戎狄,惟我独尊。古希腊的“非希腊他者观”–类波斯人古罗马的“世界中心论”–AllRoadsleadtoRome古希腊的他者观“中西的对立”4文本中对于东方认识的记载:1.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2.荷马史诗3.维吉尔的作品4.希罗多德的《历史》等出现了东西方决战的想像。希腊人与(类)波斯人的对决埃斯库罗斯(公元6-5世纪)东方主义档案的第一份文件,描述希波战争。希腊通过波斯人的口表示了希腊人的观念。公元前492年的,波斯想征服美丽富饶的希腊城邦。波斯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希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不屈不挠。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交锋的第一仗,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荷马:《荷马史诗》--Barbarianbarbarian是希腊想像东方的他者形象(barbarian卡利亚的野蛮人—口齿不清—野蛮人野蛮人,原始人;异邦人;粗野的人;无教养的人,渐具贬义)东西方敌对的最初叙事文本(也许并非作者的本意亚历山大东征AlexandersAnabasis公元前334~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对东方波斯等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西方,丰富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古罗马的他者观:世界中心论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公里。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和对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公元8世纪起,罗马成为西欧天主教的中心,各地教徒前往朝圣者络绎不绝。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在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帝国的公民都认为只有罗马才是世界的中心。古罗马帝国与大汉帝国拂菻,又作蒲林,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这个名字来自拜占庭人对拜占庭的称呼“城”(Polin),是音译。到东汉前期,中国与罗马帝国还未有直接交往,但各自都流传着对方许多生动有趣的风土人情方面的故事。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的意思。‘自我’与‘他者’的几种模式:俯视(妖魔化)、平视、仰视(神圣化:科举制度、全盘西化)!中西文化交流---秦与西域、汉与西域、汉与古罗马、张骞凿空从东方向西方的交流:--与西域的交流(胡风)--与西域以西广大地区的交流(张骞凿空)--与西方(欧洲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欧亚草原:最早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绿洲之路尚未被开辟之前,草原地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区域。东西方文化通过草原通道进行比较频繁的交流。在公元前2千年代,中国北方游牧地区与黑海沿岸之间已经存5在着一定的文化交往;中国中原地区已经通过草原通道与欧洲的最东部发生了某种文化联系。欧亚草原上各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是青铜器、马具和兽纹风格装饰。斯基泰人Scythai:中亚北部最早的游牧人史载最早的游牧民族。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斯基泰人与阿拉伯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后逐渐衰落,分为众多部落,公元四、五世纪民族大迁徙时随匈奴人入侵欧洲。匈奴(Huns):祖居欧亚大陆的北方游牧民族,沟通的欧亚草原之路的另一群游牧人历史上周代称匈奴人为“混夷、獯鬻、猃狁xiǎnyǔn”,春秋时称为“戎、狄”,战国、秦、汉以来称之为“胡”或“匈-匈奴-匈人”,秦汉以后一般称为“匈奴”。游牧帝国经常也产生在欧亚草原的东方,与东部华夏农业帝国抗衡,出现对外的帝国形式、对内的部落联盟。--游牧帝国与周边的农耕国出现了互市关系。--游牧帝国强盛时向外扩张,对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