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页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一一、填空题:1、人的发展性在心里健康标准上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作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本标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2、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3、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三方协同努力才能做到。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教育两大基本任务。5、自我表露技巧一般具有两个功能:一是模仿功能,一是挑战功能。6、影响小学生心理辅导关系的核心要素:同感、尊重、真诚。7、心理辅导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种阻抗是沉默。8、森田疗法的核心理论是精神交互作用说。二、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2、心理辅导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是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和指导的过程。3、宣泄技巧宣泄技巧是指受导学生将淤积已久的烦恼、苦闷和压抑情绪等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4、同感同感是指一个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情感体验。5、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觉察到的内在经验,它包括两种成分,一种是动物性的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没有分化的心理能量。三、简答题1、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应具备那些素质和技能答:1、辅导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讲话,准确地认同其内心体验,积极地响应其讲话内容,推动其从不同角度审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与挫折,并通过适时的自我暴露相关经历来增进与受到学生的融合。技能:贯注技巧、倾听技巧、沉默技巧、宣泄技巧、探讨技巧、面质技巧、自我暴露技巧、行为矫正技巧。2、简答小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二者之间的关系答: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是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各系统的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也能保证和促进小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可以引起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正常。例如斜视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常会受同学们的讥笑,由此会产生自卑感。小学生的情绪与他们的状态有一定关系,一贯情绪正常的学生常常是挺着胸、抬着头,坐、立、行的姿势正确,精神振奋,动作敏捷,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相反,情绪长期低落的学生,往往外表也是病态的,弯腰,驼背,行动迟缓,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破裂的子女和非婚生子女遭受虐待、歧视,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身材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成为社会心理性侏儒。这可能是由于不良心理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长期恶性刺激所导致的结果。四、论述题结合你对小学生的了解及自己的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二者缺一不可。小学生的天生素质如何发展,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而其心理怎样发展,则取决于他的生活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第页2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因素是影响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因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外界环境条件决定机体发育的速度及最后达到的水平;食物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的重要联系之一。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取各种营养,作为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优质的蛋白质、足够的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才能保证其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从而获得正常而充分的发育;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它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人际关系以及其他客观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社会环境因素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是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条件、环境污染等因素相互作用,有些直接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些通过中间环节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生长发育的生态体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是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2、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3、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含义相当宽泛的概念,泛指个体一切不适应行为与心理状态,即对自己、他人或环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与行为,在一定情况下不被视为期望的、有价值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概念有问题行为、不端行为、错误行为、偏差行为、功能失调行为、心理异常、品行障碍、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这些概念有时虽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内容有重叠交叉,但也有一定区别。例如,“不端行为”隐含故意犯规、捣蛋之道德评价意义;“功能失调行为”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些精神障碍诊断用语,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似乎都不如“心理行为问题”更有包容性。二、简答题1、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答:因为个体许多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源于消极的早期经验与成人错误的指导,因此面对儿童的早期实施预防与干预是十分必要的。2、游戏机和网络痴迷行为的原因答:(1)学习和社交都不成功的孩子,可以在电子游戏或网络中逃避现实,那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没有别人的白眼和讥笑。玩游戏的人只有一次一次成功的愉快,虽然也有失败,但只有游戏机知道,没有任何压力。(2)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的也可能有孤立感,有应付人际关系的经验不足以及家庭社会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苦闷。就是品学兼优的孩子,有的也有心理负担或抑郁,他们在游戏机或电脑中寻求逃避现实。(3)可以改变被动地位。孩子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老师面前是学生,谁的话都得听,都必须服从。上网玩游戏就成了老大,可以支配一切,而且不对任何错误负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也不受气。(4)受了气,伤了自尊心,内心苦闷,可以尽情地发泄。一个孩子说:“我心里闷,感到压抑,我就去玩枪战。枪战让我感觉痛快,每当我见到那么多敌人倒在我的枪口下,我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现在我的枪口下大概死了有成千上万的劫匪了吧。这是一种彻底的发泄,我特别喜欢。”(5)游戏厅、网吧里有各式各样新奇、刺激的游戏,孩子抵抗不了万花筒般的网络、游戏的诱惑力,追求新奇而又缺乏自控能力。网络世界对于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追求新奇和刺激而又缺乏分辨力和自控能力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诱惑力。电子游戏对于成瘾的孩子,成了他们应付失败、挫折、精神痛苦的唯一手段。(6)电子游戏、上网成瘾的孩子,都具有显示个人优势的性格,在这里能得到满足。有的孩子把精通游戏当成炫耀的资本和新的平衡点,以弥补他们因为学习或其他方面成绩平平而造成的自卑感。游戏技术最好的孩子,不论他的学习成绩多糟,也能受到其他玩家的崇拜。(7)游戏厅的老板为了利润,总是千方百计地留住孩子。留住了孩子,就留住了金钱。老板的生意经就是让孩子一直玩下去。网络世界最关注眼球经济。吸引的眼球越多,眼球停留的时间越长,该网站的价值就越高。因此,网站的设置总是以千方百计吸引眼球为出发点。三、论述题第页3结合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及成因,阐述矫正的方法和对策答: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但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范围。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的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不同的科学家对攻击性行为的划分是多样的。如劳伦茨和雷斯把攻击分为感情性攻击与工具性的攻击。兰格斯伯兹和比约昆斯特根据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把攻击分为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间接攻击。道奇和考依把攻击性分为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另外,还有人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他人驱动的攻击和无原因的攻击。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大致有以下类型: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无原因攻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攻击。小学生言语攻击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攻击,间接攻击的发生率最低。小学生三类攻击行为的比例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小学生各年级之间既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也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根据性别及年级的差异有其显著的特点。一般来说进行身体攻击的多为男生,而进行言语攻击的多为女生。身体攻击是指攻击者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被攻击者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和损坏他人物品等。言语攻击是指攻击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直接对被攻击者进行羞辱、嘲弄等。从年级特点来说,低年级学生采用的攻击表现为直接身体攻击,而高年级采用的攻击表现为间接攻击。间接攻击并不是直接的面对面攻击,而是一方借助另一方间接队被攻击者施加攻击,常表现为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这种攻击具有隐蔽性,有时候攻击者不易被发现。教师应该对这种间接攻击加以重视,对这种不当的行为加以教育、引导。攻击性行为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对儿童的人格和品质都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攻击通常与当时和未来的学业问题相关联,攻击儿童缺乏有效的学习技能。另外,攻击性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占50%,其他占50%。1、生物因素(1)、遗传和气质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遗传特征和不同的气质,在出生后就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安静温顺,吃、睡都较有规律;有的孩子则爱哭闹,哭起来手脚乱动、脸红耳赤,吃、睡、大小便没有规律。后一种孩子长大以后容易出现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和易冲动的特点,可能发展成为较强的攻击性。(2)、生物机制的影响。注意缺损多动障碍,缺乏对惩罚性刺激做出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等。一般来说,多动症的孩子较有可能具有攻击性行为。2、家庭因素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的50%中又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所致。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在儿童攻击倾向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家长专断的管理方法,或溺爱纵容的方式,都容易培养出高攻击性儿童。3、同伴因素一般来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是直接指向同伴而不是成人,而遭受攻击的那个幼儿的反应却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对方也“以牙还牙”,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后就不太敢再侵犯对方;反之,如果对方哭了,退缩了,则发起进攻的孩子以“胜利者”自居,以后对这个孩子可再度侵犯或欺侮。4、教师因素当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对攻击儿童的态度对攻击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缄默型和孤立型的教师都会强化攻击性,并会感染其他学生,使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蔓延。反之,教师若及时阻止并批评这种攻击行为及攻击者的话,就会弱化攻击性。5、环境因素与成人相比,小学生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可能诱发并助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电视暴力、电子游戏、武打图书等,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研究者通过短期的控制实验和长期的跟踪实验,证实了这种观点。在控制实验中,让两组实验者观看了暴力节目和非暴力节目片段,然后提供他们所谓的电击别人的机会。结果发现观看暴力节目的被试比观看非暴力节目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长期跟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被试童年时观看的暴力节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