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时限范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一、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②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这次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探索提供了条件。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①党的正确领导;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④建立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⑤组织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讨论建立新中国问题。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选举国家领导人。《共同纲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路线、方针准备;全国人民掩护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意义:结束了帝封官长期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不曾有过的国家,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冲破了帝国2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6.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建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新建国营企业、三大改造等手段,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结论:1956年底,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重点理解:(1)关于“一五计划”背景、条件:国内战争结束,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战争基本结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大改造”的展开,公有制的逐步建立,国家基本掌握了经济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劳动力。国际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的警示。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的一大批大型工业企业先后建成投产,国家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的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理解: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要首先从重工业开始?(2)关于“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通过国家政权力量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造方法:和平手段,(与苏联的异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促进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转变,公有制在国民经济占据了绝对地位,人民成为国家经济主人,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人力、物力、财力;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准备经济基础。3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1978年)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1956—1966)得:《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国民经济建设的“八字方针”、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6年,《论十大关系》: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述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这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设想。1956年,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的需求当前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总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中国。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意义:“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分强调了公有制程度的优越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十年探索时期的巨大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飞机、汽车、工程机械等基础行业;新修铁路八千公里;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结晶牛胰岛素。2.十年“文革”(1966—1976),经济建设的重大挫折。十年“文革”中我国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挫折的根源在于:对自身国情判断的失误。文革对中国建设的危害:经济遭挫折,民主遭践踏,个人崇拜泛滥,人才断层。“文革”时期,周恩来的主要贡献: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按劳分配。邓小平的主要贡献: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而整顿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现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4背景:全球化正在兴起,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文革结束,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党和人民的思想逐步解放。内容: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要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当今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鼓励并保护农村土地流转,适度集中,扩大农业规模;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采用现代机械和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当今积极开发开放天津新区。4.改革开放新阶段:其标志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公有制基础地位的前提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经济发展诸要素(如:人力、技术、资金、设备及其它资源)起基础作用。评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深化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市场逐步繁荣,市场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巨大的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交流的通行法则。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标志着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由于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2013年,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7.民主政治建设新成就《1982年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999年,全国人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8.国家统一的新突破——一国两制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一国两制方针在1984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获得通过;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原则,1997年、1999年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这是一国两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四、新中国外交成就1.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和外交方针外交环境:“二战”后,美国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中国的建立打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国家社会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6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国际环境:美苏争霸,两极对峙;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改善关系符合两国的自身利益。1971年,美国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合法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大规模世界战争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借机谋求一个和平稳定,多方交流的国际环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际和平,实行对外开放。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我国对外开放,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的重点在于: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创建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哈吉塔)。六、思想理论的成熟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暴力革命”、“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