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观条件。②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2、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③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创立马克思主义,也与他们的主观条件分不开。★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6、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历程。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深刻性和实践检验。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7、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建设创新型国家。★8、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及相互关系。1.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2.关系:①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8、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根本方法: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1.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②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直观性④不彻底性▲3、世界的统一性问题。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②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4、列宁物质的含义及重大意义是什么?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痛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心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5、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②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时间时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3★6、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7、为什么说人生活的世界是与实践相联系的世界?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通过自觉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话自然。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说实践。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断从事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8、联系的含义及特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③联系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9、发展的含义及实质。①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提。*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根本分歧。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4▲11、辩证法三大规律各从什么角度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②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③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④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内因和外因的含义、辨证关系及现实意义。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意义:①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③中国的发自离不开世界民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④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⑤我们必须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13、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把握矛盾特殊性的意义。1.含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2.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现实意义/辩证关系。1.原理/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2.意义: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