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泸溪一中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5届泸溪一中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热点一:中国梦——中国近现代重要社会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一、中国梦与中国近现代重要社会转型期1.在辛苦求索中追寻中国梦近代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居天地之中者”的“天朝上国”幻梦。自此,旧中国就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积贫积弱、满目疮痍之中。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列强虎视眈眈,视中国为嘴边肥肉,肆意侵凌,割地赔款,中华民族被逼到亡国灭种的悬崖边上。在沉沦中积聚着崛起的力量,百年屈辱,百年渴望。当中华民族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承载着“救国之任”“强国之梦”,无数中华儿女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争、求索与追寻。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从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到五四运动的慷慨激昂;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到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到处都有中华儿女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慷慨前行。2.向中国梦的目标迈进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担负起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民开始迈向盼望已久的强国梦。3.越来越近的中国梦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人民生活状况得到大幅度改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进一步实现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奥运会、世博会、神舟飞天,革命前辈苦苦追寻的百年梦想正在一一得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坚持:(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二、中国错失的战略机遇1.鸦片战争后,中国错失战略的机遇19世纪中叶开始,借助近代科技、工业革命而强盛起来的欧美国家大规模东侵,企图把全世界纳入其殖民统治范围,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同时成为欧美侵略对象。此时,中日都处于封建社会末世。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日本采取变革措施——“明治维新”,使其迅速成长为东亚强国。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实行的是“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2.辛亥革命——成功的革命,错失的机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第一次在中国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并开启了民智。虽然中国这场并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迟到了300年,但如果发展顺利,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但事与愿违,辛亥革命虽然革命成功,革命成果却被窃夺,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3.“文化大革命”部分错失战略机遇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日、韩、新、马、泰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所谓“四小龙”“四小虎”,形成经济发展的“雁阵”,经济迅速崛起。此时的中国,在经历过两个五年计划,战胜了三年困难时期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起飞条件。但是,此时中国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甚至是日益临近,对国内阶级斗争的严峻性也进行了不适当的估计,建国后积累的国力被错用。其结果是,中国部分错失了战略机遇期,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热点二:关注民生——聚焦三农与构建和谐社会2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出“仁”,主张以德治民;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苛政,荀子的君舟民水关系论,李世民的存百姓思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等及其实践活动。2.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3.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与失误(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①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②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④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①“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②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重视规模和速度。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劫难;一个错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倾错误。④五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聚焦“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稳定之基,“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中国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截至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了10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10个文件的主题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近现代西方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天赋人权”。(2)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3)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4)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重视民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落后,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考历史热点三:承古萌新——文化强国与科技兴国战略一、古代的教育1、古代教育特点:规模和范围小;服务于统治阶级,带有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与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2、知识梳理(1)春秋时期: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办私塾、“学在民间”的现象;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贡献。(2)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3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它既是选官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和考试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4)元朝以后:在理学的影响下,元朝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至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凸显出封建专制下的学术流弊和道德沦丧。明清时期,科举下的八股取士与程朱理学成为专制工具,阻碍了社会转型。(5)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6)古罗马:罗马法背景下,重视法制教育。二、教育转型与教育的现代化(1)晚清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先后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这些洋务学堂不同于传统的学堂,教育内容侧重于西方的科技和军事,而不是专门要求学生去读《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章”。(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为培养变法人才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等)并与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论战的内容涉及教育制度的变革,例如: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北大前身)。1911年清华学堂创建,它是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建立的,凸显出西方文化和西方的侵略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3)905年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4)民国时期:民国初年,通俗教育和社会教育初步发展,这些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城市中下层民众,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第一国共合作时期,创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推动了大革命的进行。(5)建国以后:教育在时代的影响下,形成了曲折发展特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教育体制受苏联模式影响----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教育受左倾错误思想干扰曲折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现代化在改革中探索前进。(6)明治维新实行义务教育,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文明开化”。3、关于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几点认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部分)(1)教育转变的内容A、官方教育从科举取仕、忠君守礼、光宗耀祖到开启民智、救国图存;B、由“四书”“五经”到“西方技艺”,改变了重人文,轻理工的传统;C、教育对象的扩大,体现在教育的平民化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与兴盛。(2)教育变革的影响中国近代教育从重入仕到重济世,从排斥女子到女学的兴起,从专攻人文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国民素质,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体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A、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普及了自然科学知识,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D、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有利于思想解放。(3)教育变革的历史启示4A、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走向,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近代教育的变化也是由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它反映了教育救国的社会渴望。B、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变革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它是社会通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这充分说明,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教育必须先行。三、承古萌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首先要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2.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1)《老子》思辨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兵法》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朝鲜、日本等影响很大。(2)儒家强调自我修持的哲理;道家重视天地之道的自然。这两者都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创造力,同时强调勤奋、独立自主、与世协调的能力。(3)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4)从宋到明,中国文化凝聚为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这些发展都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5)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6)《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7)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3.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主张(1)一战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较彻底批判了封建传统文化。(2)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