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二轮复习之寒假作业(69)生活与哲学(新人教必修四)(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上述观点()A.把某种具体的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B.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C.坚持了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D.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两种观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实物,A当选;B的说法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足,排除;C错在“唯心主义”上;材料没有涉及方法论,D排除。答案:A2.“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下列说法与之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C.“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D.“天地合而万物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与之相符;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C、D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排除。答案:B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实现了()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排除。②不符合题意;①④正确。答案:B4.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反的是()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材料中的对联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C、D三项都正确的反映二者的辩证关系;B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答案:B5.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有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③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如果只是“空谈”而不付诸行动,办事情很难成功,也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坚持实践的观点,②④正确;“空谈”是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①排除;只强调“空谈”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错误,③排除。答案:D6.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沁园春·霾》形象地描绘了北京的空气状况。这说明()①意识是人的主观想象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掌握及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诗歌反映了北京的客观空气状况,说明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也说明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④正确;①观点错误,③观点片面。答案:C7.基因工程是利用重组技术,在体外通过人工“剪切”和“拼接”等方法,对各种生物的核酸(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改造、创造新的生物类型。它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限制,扩大和带来了定向创造生物的可能性,这是基因工程的最大特点。上述材料说明人们可以()①根据生物固有的属性创造新的物种'②通过高科技改变物质的自然属性,创造出全新的物质'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事物发展的规律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基因技术是人类根据各种生物本身的属性创造新物质的过程,①正确;基因技术的成功说明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取得了成效,③正确;人们只能利用生物的自然属性,②错误;规律只能发现和利用,不能创新,④错误。故选A。答案:A8.十大流行语中,“正能量”位居榜首。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①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②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能量作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①③正确;②错在“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上;正能量具有指导作用,但人们的愿望能否成为现实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④夸大了正能量的作用。答案:B9.漫画《金属拐杖属于“钝器”,不能登机》旨在讽刺()①实际工作中不尊重规律的主观主义'②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思想和做法'③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的错误工作思路'④不从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认为金属拐杖属于“钝器”,不让登机,显然没有从实际出发,是教条主义的表现,②④符合漫画主旨,①③与题意不符。答案:C10.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之一,共有三种类型: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它的一个特殊性质是可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通常称为中微子振荡。原则上三种中微子之间相互振荡应有三种模式,其中两种模式已被实验证实,第三种振荡则一直未被发现,甚至有理论预言其根本不存在。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大亚湾核反应堆群,经过实验首次发现了第三种振荡,被认为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的认识。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的真理性认识不存在③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认识具有条件性,真理都包含正确和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特点。从对不同模式的认识过程看出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①入选,第三种模式由未被发现到发现,说明了认识的上升性,③入选;②④观点不正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真理性认识,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答案:B11.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历时三十多年徒步游历考察大半个中国,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此外他关于喀斯特地貌的探索和详细记述,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徐霞客通过考察实践论证长江源头,否定了传统说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③正确;徐霞客考察记录的关于喀斯特地貌的相关信息,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体现了实践活动对人们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故④正确;题意强调的是实践决定认识,①不符合题意;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都是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都是不可或缺的,②说法错误。答案:D12.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等知识。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这是常识,是正确的认识,所以即便是“坏人”秦桧这样说,也要赞成他,肚子饿了要打嘴巴,则属于错误认识,即便是“好人”岳飞这样认为,也要反对他,这说明了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②入选;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③前半句错误;④与题意不符。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6分)13.(12分)[2013·湖北八校模拟]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图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图二,请你为防止世界末日由“谣言”变成“真言”出谋献策。解析:本题以“全能神”邪教宣扬世界末日为背景,考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要结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出“世界末日”言论出现的原因。第二小问,要从尊重自然客观性、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等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答案:原因: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阻碍作用。(4分)②图一中“全能神”邪教故意歪曲事实,蛊惑群众,群众由于缺乏科学素养,盲目相信“世界末日”的言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伤害。(2分)对策:①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2分)②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包括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2分)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14.(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体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因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就归纳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这一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解析:在明确知识范围的基础上,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特点等角度,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过程。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现实。(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归纳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3分)(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分)从总结实践到吸取传统精华、借鉴人类文明,从不便传播到看得懂、记得住,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3分)(评分说明:若考生从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角度分析人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给4分;若考生同时答出上述3个要点,总分不超过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