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经济政策调整知识结构专题线索【线索一】从古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到近代被迫开放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战国时期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该政策在很长的时间内起了保护小农经济的作用,但到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限制了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领域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线索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56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其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2年);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时期(1953~1956年)。其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2)1956~197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中国走怎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阶段。其中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2受损。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l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3)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其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时期(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时期(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其中主要的历史事件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l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三】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近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与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处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中。工场手工业时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致力于对外贸易和扩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经济运作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所取代;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徘徊,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线索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进一步探索,其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经过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形成,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成为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由于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其未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终使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一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线索五】正确认识以中国、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三种现代化模式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核心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造成了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探索遭遇挫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模式经历了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转变。重难点解析1.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实行时间始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实施于清朝,即封建社会衰落时期3实行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巩固统治,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基本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严格限制中外交流表现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处通商;并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2.辨别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左”倾方面的表现(1)1958年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2)“大跃进”: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它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3.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中土地所有制形式(1)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化为公有,实行集体经营,我国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但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形式。(4)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正确区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为了解决国内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者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4思想有关。(5)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俄(联)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5.正确区分资本主义各种经济理论经济思想背景内容实践措施评价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重视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抢占殖民地,拓展对外贸易,支持海上掠夺适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需要,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生产自由放任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国家不干预经济,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只充当企业的“守夜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单纯的市场经济无法调节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导致频繁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造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局面混合经济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局面减少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典题例析热点l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典例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项说法有误。【特别提醒】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的衍生品,其发展量到农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必然性。典例2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列对材料中反映的政策理解有误的是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B.促进了官方贸易的发展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解析】题中所述政策为海禁政策。A、B、C三项说的是海禁政策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说法都正确;海禁政策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故D项不符合题意。【误点警示】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同5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定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进行,并由清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处理。热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典例3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840年)素有印度的曼彻斯特(英国纺织工业中心)之称的达卡,已从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衰败为异常贫穷的小镇……这种衰败不仅发生在达卡,而且发生在其他所有地区。”“这种衰败”在中国的表现是A.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十分猖獗B.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南沿海妇女纺织半数停工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