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瓷器–高温:莫来石1100–原料:瓷土、高岭土等–高温釉•陶器–粘土–粘土矿物一旦“失却”结构水,其结构、性能即发生不可逆的质变。因此,陶器烧成温度的界定应该决定于这种结构水的“失却”过程。这一过程因粘土组成、升温速率、保温时间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一般说来,其温度范围大约在400℃至600℃之间。由此可见,根据陶瓷工艺学理论,严格意义上的陶器烧成温度应为600℃左右,然而,若考虑到陶化过程开始于400℃,且陶器可在这一温度下烧制成形,则不妨将古陶的最低烧成温度界定为400℃–1000–低温釉无锡鸿山墓地•鸿山遗址是以邱承墩大墓为中心由西北向东南呈扇形分布着108个土墩墓。这些土墩墓中有51个已探明是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8年-前468年)邱承墩墓主可能是越国大夫。鸿山地区原为吴国地界,相邻的梅村被称作吴文化发祥地。越国墓群怎么会在吴国境内?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势不两立,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陶胎琉璃釉盘蛇玲珑球•此种琉璃玲珑球,球心中空,足径6.6厘米、高6.4厘米。球身由8条盘成圆圈状的蛇组成,一蛇的口衔另一蛇尾、身,蛇身盘成圆圈状,形成玲珑球,蛇头和蛇身饰点状的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尤为别致。•以蛇为主要装饰是越民族的一大特色,出土的原始青瓷器里也出现盘蛇。•此陶胎琉璃盘蛇玲珑球可说明越国自身在战国初期已能生产陶胎琉璃珠!•无锡鸿山墓是战国初期琉璃蜻蜓眼实物见证资料中,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墓墓里同时出现西亚琉璃蜻蜓眼和国产的类似蜻蜓眼的陶胎琉璃珠。•在战国早期公元前470年左右,中国已有技术制造陶胎琉璃蜻蜓眼。•“S”蛇纹陶胎琉璃蜻蜓眼是由关善明先生藏。在他的“中国古代玻璃”一书里第172页有详细的琉璃成分分析报告。•含氧化铅3.7%,氧化钡4.3%,属国产的“铅钡”玻璃,可惜出土地点不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铅釉陶器,最早出现在关中地区,其工艺后来向甘肃、河北甚至江西等南方地区传播,并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西汉釉陶多为以铁为呈色剂的黄褐色釉,西汉末到新莽时期出现褐黄及绿色的复色釉陶,到了东汉铅釉色调则以绿色为主流。•两汉釉陶胎质为红陶胎,由于烧成温度低,铅釉陶器用于墓葬明器,包括除了生活用器造型的釉陶制品,还有大量的工具、建筑类模型和俑类。酱黄釉陶奁西汉•奁是古代盛放梳妆用器的器具,《说文》亦称其为[镜奁]。汉代墓葬出土较多,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多种,豪华者里面还放有若干个小奁,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子奁。该陶奁为圆柱形,盖突起,上有三个等距离螺形钮,底有兽蹄形三足。器身以酱黄色为底衬,阴刻出弦纹,并用绿彩绘出卷云纹。这件陶奁纹饰流畅,色彩绚丽,制作也比较精致,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西汉绿釉陶井•泥质红陶。大口,外侈,唇外折,深腹。腹束腰,近底处有折棱,垂直向下,平底。口沿上有一拱形水架,中央直立两椭圆形柱,中间装一定滑轮,上端为桥形梁,梁顶卧一禽鸟。井架两侧为鸟、树及弯曲形饰物,左右对称,拱中下垂一长圆形物,上粗下细,口沿置于圆形水斗,上有一横提手,斗壁饰柳条纹。器身及内口施绿色釉,釉色均匀光泽。一侧露胎。此器造型精美、生动,很有生活气息。为古代随葬明器。东汉绿釉陶灶•灶呈椭圆扇面形,整个灶及所附属的烹饪肉食、炊具全是一模脱出。红陶胎,可视面均施绿釉。灶面置有大、小釜各一,烟囱一个,肉食盘中置猪、鸭、鹅、鱼肉以及钩、刀之类,余处布有漏盆、竹筐、釜圈、通条、葫芦瓢,还有盛作料之小壶等。灶面边周及灶门边饰菱格纹。汉代崇尚厚葬,寄托哀思,慰以亡灵,在陶灶有限的空间襄表现出冥世幽灵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可见陶灶设计之斟妙。随葬品绿釉陶囷(东汉)•陶囷为圆桶状,有盖,盖上有脊和瓦垄,中间有圆孔。底有兽形三足。腹部雕刻出突起的龙纹,云气纹,通体施绿釉。模型明器陶囷在陕西凤翔战国时期的秦墓中就已经出现,秦、汉时期的墓葬中更为多见,形状也有圆形平底囷、圆形三足囷、圆形四足囷等多种,其中圆形三足囷是汉代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而以绿釉代替彩绘则是东汉的一个特点•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就生产出碱釉釉陶,公元前2000年埃及新王朝时期烧造出青釉下用锰的紫色描绘花纹陶器,公元2世纪,地中海沿岸在陶器上以铅为助熔剂的铅釉陶器流行。•叶喆民《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一书认为:“这种碱金属硅酸釉埃及早已发明,但长时期没有传到埃及国外。自从混入含铅物质变成容易熔化的釉后,再逐渐扩散到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和西亚一带”,并认为我国的铅釉是经西域传来的。日本三上次男认为:“后汉时期,出现了和前期毫无关系的以铜和铁作为呈色料的铅绿釉、褐色釉陶器,这是与前面叙述过的产生于罗马领地东地中海沿岸的绿色、褐色罗马系陶器一样,当考虑到在中国制造出这一类的陶器时,那时以印度洋作为中继站的西方罗马领地和东方中国之间已经有了通商关系,中国绿褐釉的技术可能是由罗马领地传入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汉代的铅釉陶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商代开始到西周时期的早期青瓷是以氧化钙为助熔剂,而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加之战国时已经掌握了把铅变为碱性碳酸铅的技术用于制造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因此认为汉代低温铅釉陶器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由于地下水和埋藏环境影响,出土后多有铅质析出的现象,在绿釉上比较明显,使得汉代绿釉陶器表面常有一种特殊的银色光泽,俗称“银釉”,这种陶器是比较名贵的汉陶收藏品种。•三国到两晋时期,曾一度兴盛的中原釉陶制作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凋敝、统治者倡导薄葬而衰落。另外南方地区随着青瓷制作兴盛也影响到釉陶的烧造。•到南北朝时期,在十六国晚期有极少量产品。随着政权逐渐统一,釉陶烧造有所回升,北魏时期釉陶烧造数量较大,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大量红陶瓷胎质釉陶动物和人物俑可为代表,并配合以彩绘工艺。近年西安长安区韦曲和咸阳发掘的北魏时期纪年墓中也出土有黄褐色釉陶的俑类。•仿萨珊玻璃器黑釉陶盏高5.5厘米口径8.2厘米北魏(公元386~534年)河南省偃师市北魏洛阳城遗址出土•北朝时期还将釉陶工艺引入建筑,开始烧造釉陶建筑饰件。•琉璃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得益于佛教。佛教认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之外,有个东方“净琉璃”世界,被称作“净土”乐园。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中的理想境界之一。而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正好是琉璃作为饰件被应用于建筑的南北朝时期。•杜甫诗《越王楼歌》有句云:“碧瓦朱甍照城郭”就是当时宫殿建筑采用了釉陶砖瓦的真实写照。另一位唐代人崔融在《嵩高山启母庙碑铭》中,已直接用了“琉璃之瓦”这个名称:架回廊于木末,仙人在栋,玉女临窗。周施玳瑁之椽,遍覆琉璃之瓦,赤玉为阶,黄金作门。•北齐时期,一种使用白色高岭土胎质(北方俗称为“坩子土”)的釉陶新品种出现,并在浅淡的铅釉上随意涂抹色釉条带装饰。出土这种产品的墓葬有不少釉陶器具有代表性,如山西太原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武平二年徐显秀墓出土的色泽浅淡的大量黄绿釉器皿模型堪为代表作,其中的龙柄鸡头壶较精美。河南发掘的北齐李云墓等出土的白胎涂绿条带四系罐是白胎铅釉带彩陶器的代表作。而单色的铅釉陶,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黄釉模印胡人舞乐扁壶是非常精美的釉陶器,•丰富多彩的唐三彩是在汉代以来传统釉陶的基础上,在大唐王朝空前强大、中外交流频繁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其造型、釉彩吸取了大量外域元素,胡风胡韵浓郁,使这种斑驳陆离的多彩釉陶艺术发展到极致。唐三彩的产地目前已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耀州窑前身)、河北邢窑、山西浑源窑、四川邛窑,但是为唐代皇家烧造大型三彩明器的窑址尚未发现。唐渤海三彩三足带盖熏炉•渤海国(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权以渤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羁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首都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926年为辽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在绿釉产品的基础上,新罗烧造出的彩釉陶瓷被中国研究者称为“新罗三彩”。这种新罗彩釉陶其实数量极少,只是带有唐三彩某些釉彩特征,韩国庆尚北道月城郡见面谷金丈里出土有两件彩碎片。庆州市出土的三彩高足杯和三彩盖盒为统一新罗中期产品,为新罗三彩的代表器物,釉彩以黄绿两色为主,彩釉装饰较为简单。•日本陶工在烧造绿釉陶的基础上,学习唐三彩技艺仿烧出三彩器,被后代称作“奈良三彩”。奈良三彩盛行于奈良时代(710~794年),衰落于平安时代初期。•与唐三彩的色泽丰富和造型多样且多用于陪葬不同,日本奈良三彩主要用于寺庙供奉,造型吸收了日本须惠器的一些特点,无人物造型和动物造型,更不会看到建筑构件等,只是出土一些塔、腰鼓、瓶、钵、碗盘和藏骨罐。纹饰比较单调,常见的有黄、绿、白或白、褐、绿相配的斑点纹和绿白相间的竖条纹。器物表面上也无堆塑装饰技法。奈良三彩中较多地使用色泽浓厚的绿釉,可能是为了掩盖胎体表面泛红的不足。•波斯与埃及三彩所谓“波斯三彩”,是指白底多彩绘釉陶,是9~11世纪时期在两河流域、伊朗一带流行的产品。白胎彩绘釉陶是在唐三彩兴起之后产生,明显带有对唐三彩的临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传至北非埃及一带。•至宋金时期,三彩釉陶继续烧造,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淄博等不少地方都延续三彩烧造。另外江西吉州窑也烧造青绿釉器皿和枕等釉陶制品。福建晋江的磁灶窑为外销性窑口,产品中也烧造大量的实用性釉陶。宋代釉陶部分为高岭土胎,也有不少为红陶胎,多加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辽国在宋朝的影响下,也学习烧造辽三彩和单色釉陶,并以皮囊壶和器皿为代表。北京龙泉务窑出土有三彩菩萨,由此可见辽三彩塑造能力,•西夏国也烧造大量的绿釉琉璃建筑用陶,以西夏王陵出土的绿釉迦陵频伽(妙音鸟)和摩羯等建筑饰件最为精美。•开宝寺琉璃塔又叫开封铁塔,位于河南开封,因通体红褐色琉璃,又得名“铁塔”,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一座琉璃砖塔。•开宝寺琉璃塔的位置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之前坐落着灵感寺的木塔,八角形,十三层,高一百二十余米。木塔在982年建成。•灵感寺是宋太祖主持建造,当时修建灵感寺塔就花费颇大。仁宗皇帝后来在原址重建灵感塔,为避免雷击火患,改为建造砖塔,1049年建成。该塔结构坚固,历经6级以上地震38次,黄河水患9次,都没有损伤。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以为该塔是瞭望塔而开炮射击,对墙体造成严重损坏,但塔身依然坚固不倒。1956年时修葺,对外开放。•开宝寺琉璃塔为13层楼阁式塔,高55.8米,八角对称,砖仿木结构。塔身镶嵌红、褐、蓝、绿色琉璃砖,通体主色调为红褐色,形如铁锈,因此民间俗称“铁塔”。•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另外元大都也设立有琉璃窑场。《北京琉璃文化》一书介绍,元初定都北京后,始建元大都,中统四年(1263年)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即现在和平门外琉璃厂,称“官窑”,以生产琉璃瓦为主,供营造宫殿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建“大都四窑场”,其一就是“琉璃窑”,隶属于管理营造的“少府监”。•元代的釉陶烧造,以实用性的建筑琉璃和作为供器的香炉较为常见。另外元大都也设立有琉璃窑场。《北京琉璃文化》一书介绍,元初定都北京后,始建元大都,中统四年(1263年)将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迁至北京宣武门外海王村,即现在和平门外琉璃厂,称“官窑”,以生产琉璃瓦为主,供营造宫殿用。前至元十三年(1276年)又建“大都四窑场”,其一就是“琉璃窑”,隶属于管理营造的“少府监”。•从明代开始,对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