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教学课件下载-样章.ppt一、陶瓷的概念传统陶瓷概念:指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矿物原料经粉碎,混练,成型,烧成等工艺过程制成的各种制品。现代陶瓷:指用生产陶瓷的方法制造的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和制品的统称。陶瓷的概念二者的区别:1、用料不同:特陶很少使用粘土,大多特陶不用粘土。而是使用经过加工的不同纯度的化工原料或合成矿物原料。2、特陶具有普通陶瓷不具备的“功能转换性”。3、特陶具有较高的性能指标。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电性能。4、新工艺。共性:均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单晶,晶须。二、普通陶瓷(不带釉)的岩相成分是由晶相,玻璃相,气相构成的不均匀多相系统。1、晶相:(以长石质瓷为例)莫来石,石英,方石英,少量原料残骸,熟料粒。2、玻璃相:25—70%(少数大于70%)玻璃相少,只够粘接晶粒,胎体气孔多。[陶器]玻璃相增多,除粘接晶粒外,还填充部分晶粒间隙,胎体气孔减少。[不致密炻器]玻璃相很多,胎体几乎无气孔。[致密炻器,瓷器]3、气孔闭气孔:与大气不通,不吸水。开气孔:与大气相通,吸水。气孔率越大,吸水越大。吸水率为普通陶瓷分类的依据。三、普通陶瓷的分类:见下表说明:分类依据为吸水率。吸水率,反映陶瓷瓷胎气孔率的大小。(陶瓷胎体吸水后—陶瓷胎体干重)100%吸水率=——————————————————陶瓷胎体干重表1—1陶瓷类型吸水率(%)透明性扣击声断面断面最大颗粒度常见类型粗陶无混浊不致密0.7—0.3砖瓦,琉璃瓦陶器细陶9——22无混浊多孔0.1—0.3日用陶,釉面砖,艺术陶粗炻3—8无粗岩石状0.1—0.3缸,大型化工设备炻器细炻1—3无音粗韵长细岩石状0.1—0.3日用炻器,墙地砖,紫砂,部分中国古瓷瓷器0.5有音清韵长光泽好日用瓷,高压电瓷,卫生瓷,化学瓷,艺术瓷,陶和瓷的概念陶和瓷一般来说是以吸水率为标准来划分的,即以制品的致密度来划分。陶器致密度低,吸水率大,断面气孔多,无光泽,敲击声混浊。瓷器致密度高,吸水率小,断面呈贝壳状光泽,敲击声清脆韵长。陶瓷的发展史也是由陶到瓷,以及陶器本身日臻完善的过程。我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我国陶瓷发展史陶瓷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文化和工艺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陶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包括三个大的飞跃。无釉陶器时期釉陶的出现为第一大飞跃原始瓷器时期透明釉时期不透明釉到透明釉为第二大飞跃半透明胎时期不透明胎到半透明为第三大飞跃一.无釉陶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殷商)1.我国最早的陶器:公元前80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泥质陶,夹砂陶,夹炭陶。这些陶器大部分为灰,红色。含Fe,Mn等天然矿物,起装饰作用,其烧成温度为800c~1000c。2.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黑陶彩陶代表“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最初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的特点:器型端正,胎体厚薄均匀,色彩大部分为灰红色,有灰,黑,或紫色花纹。均为手工制品。黑陶代表“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最初在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黑陶器型的特点:器型端正,器壁薄而均匀。最精致的“蛋壳瓷”。采用轮制技术,渗碳形成黑色。烧成温度为1000c。考古学按遗址的陶器的某些特征命名的“仰韶文化”,也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高于“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很广,时间大概在夏,夏崇尚黑色。3.殷商时代开始出现白陶,烧成温度1180c。殷商晚期的白陶中有极少量的釉陶出现。釉陶的出现,是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是制陶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为从陶到瓷创造了必要条件。陶瓷的发展进入第二时期。二.原始瓷时期(殷商----东汉)原始瓷时期除生产无釉陶外,还有大量的釉陶出现,其特点为不透明釉配不透明胎,釉为石灰釉。高温烧成,使用含铁原料,出现了南北两大派系。北方釉陶:高岭土坯配含铁的高钙石灰釉,钙含量在15%—20%。釉层特点:釉层薄0.01mm,颜色发黄,不透明(含铅),光泽差。南方釉陶:高岭土坯(着色坯)配含铁的高钙石灰釉釉层特点:釉层薄,为灰青色,不透明,光泽差。在这个时期窑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馒头窑(马蹄窑)烧成温度达到1100°c,釉的形成:(1)海水(NaCl,CaCl)中浸泡后再烧,则在表面形成一层釉。(古埃及的说法)(2)中国古代烧陶用柴,灰分中含Ca,K等,结于陶表面,在温度升高时,可形成一层釉。商周以后,烧成温度达到1200°C左右,Ca含量到15%,其中2%Fe,则充分具备了成釉的条件,此时的釉可断定为人为的施釉,开始使用石灰石,草木灰,瓷石,粘土。古代艺术瓷釉的主要成分为草木灰(草木灰,柴灰),此时瓷胎吸水率7%,称为原始瓷。此时代一直延续到汉代。釉陶的出现:从出土的文物看:郑州二里冈出土商代一件豆青釉布纹陶尊,内外施釉。洛阳出土西周灰青釉陶两件。战国时期有胎质近瓷的带釉陶器。说明商周以来釉陶的出现和由陶到瓷转变的萌芽。随烧窑技术的发展,到两汉时期,有了早期的瓷器出现,称为原始瓷。河南板桥水库和洛阳有西汉四耳罐和盘的出土,河南信阳东汉墓有青瓷壶,洗,碗等。此时的瓷器质地坚硬外施釉,虽不是完全意义的瓷器,意义却很大。阳燧——战国时期就能制造壁琉璃,长沙楚墓有蓝琉璃珥,彩琉璃球,质地精美。到东汉时能制厚玻璃。制成阳燧可在日光下取火。西汉以前用铜做阳燧,东汉开始有玻璃阳燧。但由于方士故作神奇,要在五月丙午日午时铸造才有效所以熔炼方法流传不广,使制玻璃业不能发展。在这个时期陶器应用的最大发展是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从周代开始砖瓦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尤其到秦代,大量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说明建筑材料已大量使用。在这个时期,陶器发展的代表是秦始皇兵马俑。陶器的发展三、透明釉时期(东汉—宋金)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其特点是,透明釉配不透明胎,由不透明釉到透明釉是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大飞跃。瓷器出现的条件(透明釉出现的条件)(1)馒头窑的温度可达1300°C,是瓷器出现的一个条件。(2)开始使用经淘洗的瓷石。瓷石的成分为伊利石,石英,长石的混合物,瓷石使用是可直接成瓷为第二个条件。“瓷”的最初文字记载西汉邹阳«酒赋»里始见瓷字。晋人吕忱“瓷,白瓶长颈”——«字林»晋人潘岳“似缥瓷以酌酃”——«笙赋»随着釉陶技术的发展,到汉魏时期,釉层厚度从0.01mm增长到0.1mm,釉面“晶莹明澈,光润如玉。”人们意识到无法再与“陶”相混,于是创造了“瓷”与釉陶相区别。瓷器出现的标志在魏晋时期大规模瓷器出现,其中以三国东吴孙权时的“青瓷羊”为真正的钙釉,是世界公认的真正“瓷”的开始。“钙釉”以瓷石和草木灰来制釉,此时称为青瓷。Ca含量18%,K+Na‹5%,Fe‹2%,吸水率‹8%三国两晋时期制瓷有进一步的发展。各时期“瓷”的发展特点南北瓷的分道自魏晋以后开始出现南北分道南方:青釉瓷,还原焰。以越窑为代表北方:白釉瓷,氧化焰。以邢窑为代表唐代开始出现“窑”字从唐代开始,“窑”开始出现,即代表了热工设备又代表了陶瓷制品。唐代的越窑和邢窑是南北各窑的代表窑。陆羽比较两窑的特点: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又有邢不如越之说。陆羽按瓷色与茶色是否相配来定各窑的优劣,说邢瓷白盛茶显红色。越瓷青盛茶显绿,因而断定邢不如越。(断瓷应按质量而不是瓷色,这只是饮茶人的偏见。)唐三彩也是名瓷的一种。所谓三彩,就是在白底胎上用铅黄,绿,青等色画成花纹,烧制成瓷。越窑以青瓷著名,到五代,制作更精美,以秘色瓷为精品,所谓秘色瓷就是青蓝色。另外闽,蜀等地也有秘色瓷。从五代到宋金此时期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南北各地窑业得到极大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五大名窑。宋五大名窑:官、越、定、钧、汝。另一说法:柴(钧)、汝、官、哥、定。此外,还有耀州窑,吉州窑,磁州窑等,建窑等。各窑代表产品的特点官窑:北宋在河南开封,南宋在浙江临安(杭州)主要为青釉瓷。越窑:在浙江余姚,秘色瓷(青瓷)。定窑:北定,河北曲阳,定州。南定,江西景德镇白釉瓷钧窑:河南禹县。钧红(铜红)釉,窑变花釉,其特点,颜色不一,变化多,有千钧万变之说。汝窑:河南临汝。青釉。属乳浊釉,无裂纹。色泽莹润如脂。耀州窑:青瓷,与汝窑产品相似。吉州窑:釉色品种多,有青釉,绿釉,黑釉,白釉。其中油滴,兔毫,玳瑁,鹧鸪斑,木叶,剪纸等。建窑:黑釉瓷,又有银色白波纹,有兔毫,油滴,玳瑁等。属铁系花釉。柴窑:记载中窑址在河南开封,郑州与钧窑为同一系列,为周世宗柴荣所设,产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有细纹,技艺精绝,当时为各窑之首。窑官请瓷器式,“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雨过天青即为秘色。哥窑:与弟窑同属于龙泉窑系,继承越窑传统,制造青瓷。瓷器特点:透明釉配不透明胎,实际属于炻器范围,这时期陶瓷发展特点:重釉不重胎。四、半透明胎配透明釉(宋—清)1、景德镇附近的湖田窑,湘湖窑。在北宋时,用瓷石+高岭土+石英构成胎体,形成半透明胎。不透明胎到半透明胎是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三大飞跃。2、元代出现:釉上彩(单,双),釉下青花,釉下釉里红,铜红。3、明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4、清代釉上粉彩,釉下五彩。作业:1、陶瓷的概念?2、传统陶瓷和特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3、陶瓷的分类依据?陶瓷的分类?4、陶瓷发展史的四个阶段和三大飞跃?5、宋代五大名窑及其代表产品?6、普通陶瓷(长石质瓷)的岩相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