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案例分析》考前习题(5)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消防设施配置案例分析情景描述某储罐区,储存有正丙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环己酮、乙二醇、二甘醇、轻柴油和丙二醇,均为内浮顶储罐。罐区储存物主要理化性能见表2—25—1。消防案例分析考点分析题1.某储罐区,设有4个内浮顶汽油储罐,单罐容积为2000m3。问:(1)该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类别是什么?(2)该储罐应采用何种泡沫灭火系统?(3)泡沫消防泵启动后,将泡沫液或泡沫混合液输送到最远储罐的时间不应大于多少分钟?2.某储罐区设有2个固定顶储罐,单罐容积为10000m2,直径为36m,储存物质为乙醇。问:(1)设置泡沫灭火系统时是否可以选用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为什么?(2)应选择何种泡沫液?(3)如果将泡沫炮和泡沫枪作为上述储罐的主要灭火设施,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1)属于甲类。(2)应采用固定式低倍数或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3)不应大于5min。2.(1)采用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是不可以的。因为水溶性甲、乙、丙类液体的固定顶罐,应选用液上喷射泡沫灭火系统或半液下喷射泡沫灭火系统。(2)选择抗溶性泡沫液。(3)不符合。水溶性液体的立式储罐,不应用泡沫炮作为主要灭火设施。直径大于9m、高度大于7m的固定顶储罐,不应用泡沫枪作为主要灭火设施。气体灭火设施检测与验收案例分析情景描述某发电厂气体灭火系统主要分布于1#、2#机组的集控室、电子间、工程师站、电缆夹层、380V母线室和6kV母线室等关键部位。该气体灭火系统选择组合分配设置的IG541全淹没的灭火方式,药剂瓶组42瓶。该系统竣工距今已使用10多年。分析题1.气体灭火系统的功能验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2.请指出本案例图2-29—1、图2—29—2中的问题。案例分析考点案例分析考点【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包括:系统模拟启动试验、模拟喷气试验、对设有灭火剂备用量的系统进行模拟切换操作试验、对主备电源进行切换试验。2.图2-29-1:容器阀被腐蚀(钢瓶顶部也有锈蚀),为保证灭火系统的安全运行,应当重新评估运行环境,并采取防护措施。储气瓶的压力指示器已显示储气瓶压力明显不足,应当尽快维修,并查明原因。地下人防电影院防火案例分析情景描述某地下人防工程地下2层,地下二层的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之间高差为9m。某电影院位于该地下人防工程的地下二层整层,建筑面积为4200m2,设有1个建筑面积为600m2的大观众厅,7个建筑面积均为300m2的小观众厅。该电影院共划分6个防火分区,其中大厅、售票区、展示区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建筑面积为500m2;办公、管理用房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建筑面积为400m2;放映设备区为一个防火分区,其建筑面积为300m2;均设有固定座位的观众厅区域划分为3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均不大于1000m2。该电影院设有7部通至室外的封闭楼梯间,其中大厅所在防火分区2部,其余每个防火分区各1部;各相邻防火分区之间均通过疏散走道连通。该电影院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置了室内外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消防设施及器材。简答题人防工程内用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此时应符合哪些规定?【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1/3,且不应大于20m。2)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GB/T7633--2008)有关背火面温升的判定条件时,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的耐火试验方法》(GB/T7633--2008)有关背火面辐射热的判定条件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版)》(GB50084--2001)的有关规定,但其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3.00h。3)防火卷帘应具有防烟性能,与楼板、梁和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4)在火灾时能自动降落的防火卷帘,应具有信号反馈的功能。防烟和排烟设施检测与验收案例分析情景描述某商业建筑,建筑总高度26m,总建筑面积137519m2。其地下一层为地下汽车库、人防、设备用房和建筑面积为10000m2的地下商业。地下汽车库停车数为499辆,建筑层高3.70m,净高2.30m,主梁高0.90m,车库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4000m2,防烟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m2,机械排烟系统按防火分区设置,并按排风与排烟兼容的模式工作,且排风口与排烟口分开设置,系统排烟量按每小时换气6次计算,其中最大的一个机械排烟系统为PY(F)-B1-3系统,为防烟分区Ⅰ(面积为1426m2),防烟分区Ⅱ(面积为1726m2)和防烟分区Ⅲ(面积为2000m2)服务,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为53280m3/h,系统构成。该系统的主排烟风管上壁贴主梁底敷设,每个防烟分区接出一排烟支管,支管从主管接出处设有排烟防火阀。在每条支管的适当位置上设有两个排烟口,均设在风管下壁,每个百叶排烟口均带排烟阀,具有手柄启动和电信号自动控制功能,平时常闭,每个排烟口距防烟分区最远距离不大于30m。另外在每条支管的适当位置上接出两条排风竖管,在接出处设70℃防火阀,平时常开,在温度达到70℃时,能自动关闭,在竖管上还设有上下两个常开百叶风口,上部和下部排风口各按比例排除汽车尾气。主排烟风管进入风机房后与正压送风机保持3m远距离,并在接人排烟风机前设置280℃自动关闭的总防火阀,该阀动作后能联动排烟风机停运。该系统所服务的区域设有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按风机排烟量的50%确定。该地下汽车库设有与地上商业共用的防烟楼梯间并设有正压送风系统,采用楼梯间竖向井道加压送风、前室不送风方式,风口为常开百叶风口,风口按“每隔二到三层设一个风口的原则”布置在地上一、三、五层,加压送风量按规范选用,能满足门洞风速的要求。由于地下商业区有餐饮场所,厨房油烟管道采用不锈钢板制作,并沿防烟楼梯间敷设至屋面。发生火灾时建筑内所有通风空调系统的电源自动切断,火灾确认信号自动启动排烟风机运行并联动打开起火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当排烟风机前的总防火阀280℃自动关闭时排烟风机联动停运。火灾时,当进入排风支管的烟温达70℃时支管上的防火阀自动关闭,并联动排烟风机停运。该系统在消防验收时,采用在现场向感温探测器加温的方法使其动作,并手动按下手动报警按钮,系统上的排烟风机转入排烟工况,并联动系统上的6个排烟口自动开启,随后验收人员用柔软纸条贴在排烟口处,只见软纸条未被风口吸引,因此该系统验收不合格。分析题1.请指出本案例情景描述和图2-31-1中的错误。为什么排烟口对软纸条没有吸力?2.若本案例采用排风口与排烟口合并设置的兼用系统,请提出系统设置和联动控制的最佳建议?3.为什么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能设机械排烟系统?【参考答案】答题要点:1.1)不能把排烟口的排烟阀手柄误认为是排烟口的手动开启装置。2)图2-31-1中排烟口不能朝下,而应在风管的上部,否则排烟口就低于主梁(看做挡烟垂壁)而不在储烟仓内。3)排烟支管上的排烟防火阀应具有280℃自动关闭的功能。4)排风支管上的70℃防火阀应具有在火灾报警信号打开排烟口时联动关闭的功能。5)排风支管上的70℃防火阀,在感温关闭后不应联动关闭排烟口。6)排烟阀具有“手柄启动和电信号控制功能”是错的,规范规定的手动开启装置不是指手柄启动,规范规定的是“自动开启装置”而不是“自动控制装置”。7)应当明确以下联动控制关系:当起火防烟分区的任一排烟口打开时,应联动打开该防烟分区内所有排烟口,并联动排烟风机转入排烟工况,同时联动关闭系统中所有防火阀的所有动作信号反馈至消防中心。本案例采用“控制信号首先使排烟风机转入排烟工况,然后联动系统上所有排烟口打开”的控制方式是错误的。8)对排烟系统的启动应采用“火灾报警信号”而不应采用“火灾确认信号”。9)地下汽车库的防烟楼梯问应设送风口,因为在楼梯间首层设有隔断设施将地下和地上楼梯隔断。10)“发生火灾时建筑内所有通风空调系统的电源自动切断”应为“当火灾确认后,切断起火防火分区的非消防电源”可以自动也可以手动切断。11)“火灾确认后启动排烟风机运行”应改为“火灾报警后排烟风机转入排烟工况”。12)消防验收时,风口对软纸条没有吸力的原因如下:①原设计采用火灾确认信号打开排烟风机,并联动打开排烟口,所以施工单位联动编程时,采用“温探信号+手报信号”的“与”信号来连锁整个系统的6个排烟口,在3个防烟分区内同时排烟。而计算排烟量是按2000m2的换气次数确定的,但排烟却在3个防烟分区同时进行,所以排烟量不够。②由于70℃防火阀不具有随排烟口打开而联动关闭的功能,因此系统中12个排风口敞开并排风,从而降低了排烟口的效率,造成排烟口对纸没有吸力。2.当本案例采用排风口与排烟口合并设置的兼用系统时,由于各防烟分区上的排烟防火阀、排风排烟口的状态要从同一状态转换为不同状态,并与现场手动配合实现,是很困难的,所以建议机械排烟系统按防烟分区设3套兼用系统,每套系统为一个防烟分区服务,每套系统设一个手动按钮,其动作信号用于使风机由排风工况转变为排烟工况,并停止非起火防烟分区的排烟系统运行,联动防火分区的补风机运行。这样做既能实现仅在起火的防烟分区排烟,而且能实现以排烟口为中心的联动控制,使系统简化。3.1)高层建筑楼梯间是高层建筑中由楼底通向楼顶的典型的竖井,高层建筑内发生火灾时,由于建筑物内所产生的“烟囱效应”,起火房间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沿着疏散通道,直奔楼梯间,于是有可能把楼梯间变成大楼的烟囱。2)如果在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再设机械排烟系统,无异于进一步强化了楼梯间的“烟囱效应”,为保证疏散通道的安全,人们向楼梯间及其前室或与电梯间的合用前室采用机械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