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中华文化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注意:区分两个基本特征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联系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用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地位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4.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性质: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具体体现。(2)内容: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重要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包容性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而是在此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境内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乃至异域文化后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文化。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正是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才使其在历史上历经异族入侵而并未导致文化衰败惨剧的发生。2、理解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1)“求同存异”,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比如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又如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同一殿中,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的一个表现。(2)“兼收并蓄”,是指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比如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内地以来,长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中国的文化自古就有兼取众长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品质的生动体现。1.文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点拨:观点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是中国的文字,它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应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纳外来文化。点拨:观点错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小结:•1.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求同存异,多元一体C•2.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这说明•①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②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③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是一脉相传的历史见证•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D•3.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文化学者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因为:•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的吸收一切外来文化•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重点理论〗•一个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个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特征→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一个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一个重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个途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精神1.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地位: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3.体现:它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4.核心: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要求: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共同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核心考点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2.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特征内涵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实质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地位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意义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途径(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5)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小结:•1.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积极意义在于:•①传承爱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激发爱国情怀,丰富人民的物质世界•③增强民族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增强忧患意识,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2.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有利于()•①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凝聚中国力量•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③铭记历史教训、延续仇恨,避免再遭侵略•④完全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分化的图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3穿越66年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