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高中地理专题一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_。(2)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具有____能力。一定空间物质和能量自净一、人类与环境2.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_。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自净能力__________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__________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3.环境问题的分类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具体又分为多种类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具体原因2.本质:______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1.主要原因_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____片面追求___________人口压力不合理利用经济的增长发展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1.地域性(1)城乡差异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城市________为主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的过度______,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________为主利用资源的方式____或强度____环境污染密集生态破坏不当过大(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国家环境问题表现程度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为主严重2.全球性: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甚至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四、生态破坏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问题)思考:近些年来,全球气温是怎样变化的?这种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浓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四、生态破坏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问题)1.产生原因:(1)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2)森林被大量砍伐2.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2)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3)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③亚寒带某些地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4)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1)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2)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3)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天灾,而现在这一数字已增至500起。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科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2007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的小岛国图瓦卢,最高海拔不到4.5米,因海平面上升,该国从2002年开始有计划迁移居民。图瓦卢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全球10%的人口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中,将近2/3的城市部分处于0至10米的海拔,其中包括东京、纽约、孟买、上海及雅加达;亚洲可能是在海平面上升与洪水威胁面前最脆弱的地区。国家统计局200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占全国的42%,而GDP占全国的73%,海平面上升必将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估算表明海平面上升1m,中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7000万人需要内迁。【2015·泉州质检】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7~8题。1.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为()A.二氧化碳减少B.全球降水增多C.冰川体积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2.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A.伐木与深加工B.开发矿产资源C.从毁林到造林D.禁砍伐森林DC世界上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二)酸雨问题四、生态破坏四、生态破坏二)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1.形成条件:(1)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2)湿润的气候。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2.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有色冶金工业。3.酸雨带来危害:(1)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4)危及人体健康。4.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1)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2)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大量排放酸性气体。(3)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5.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1)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2)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三)臭氧层破坏(三)臭氧层破坏1.臭氧空洞的成因:(1)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2)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2.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3.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4.保护措施:(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2)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3)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5.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四)湿地问题1.湿地的形成:(1)气候湿润,降水较多;(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气温较低,蒸发微弱;(4)冻土分布,阻滞地表水下渗,水排不尽。例:三江平原湿地丰富的原因: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④冻土分布,水排不尽。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2)保持水土,净化污染;(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4)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3.采取措施:(1)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2)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3)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1.(2015·安徽卷,35,34分)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⑴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⑵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⑶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⑴(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⑶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⑵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五)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起伏和缓,岗洼相间)。②气候——春秋季节干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变率大,蒸发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3.治理措施:(1)引淡淋盐;(2)井排井灌;(3)生物措施;农田覆盖;(4)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5)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2013海南地理,18~20,9分)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4~6题。4.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5.限制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水分C.坡度D.温度6.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DBC(六)沙尘暴现象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2.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3.治理措施:(1)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2)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3)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4)退耕还林、还牧。(5)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6)禁止采伐发菜等。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⑴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⑷(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⑵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⑶(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七)咸潮1.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2.咸潮的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地势低平,河汊纵横(地形);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2)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3.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修建水库。(八)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水花),在海中叫赤潮。1.赤潮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2.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3.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