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哲学史、唯物论、认识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曾在全国地方社科院院长座谈会上表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D)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②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学说③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解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的,不都是科学,①②说法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掌握必备的哲学知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养,③④说法正确。故选D。2.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D)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漫画中失败者认为命运决定成败,把命运当成失败的借口,属于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据此可以选出②,排除①;本题漫画中的“运”指的是机遇、运气,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故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外部条件,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故③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故D项正确。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B)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B.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其全部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C.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故不能入选;D项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故B项正确。24.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B)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④说法错误;①③说法正确。故选B。5.2014年仁川亚运会诞生了众多冠军。不少冠军获得者有这样一句经验之谈:“脑子决定步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了(C)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解析:题中“脑子决定步子”体现了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答案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产生,因此A、B不符合题意;D“促进”的表述错误。6.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深邃隽永,耐人寻味。他曾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并努力实践这一原则。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而只是用准确生动的名词与动词描绘场景和讲述故事,将“水面上的八分之一”传达给读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进行再思考。对于“冰山原则”下列见解正确的是(B)①文学创作应尊重读者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理解和丰富作品的内涵②文学作品应避免传达作者自身的价值信念③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真实还原作品中的场景与故事的过程④读者的阅读过程应是积极调动自身主观因素与作品形成个性化契合的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文学作品应少使用形容词、副词以及修饰性从句,避免代替读者作判断、下结论,但不是不传达作者自身的价值信念,②说法错误;读者的阅读过程是自己脑海中对作品的解读,是对作品内容的主观映像,③“真实还原”说法错误;①④说法正确。故选B。7.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为记忆贮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不再参与决策,是做其他的事情;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D)A.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意识离不开人脑,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故排除。B选项观3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大脑开启自动行为模式,体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故入选。8.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了“正能量”标签。从哲学的角度看(C)①正能量具有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②正能量具有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③正能量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④正能量有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正能量作为一种意识,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同时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故入选。①观点错误。④观点与题意不符,意识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故排除。9.十八大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写入党章。这说明(D)A.真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D.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而不是真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并不能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真理和谬误并不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说明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故入选。10.与《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涵哲理一致的是(A)A.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C.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D.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题西林壁》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A蕴含的哲理是: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对同一事物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B体现的哲理是物质决定意识;C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发展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1.2014年2月22日,党媒刊文论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改革思路。综合国际国内情况,习近平明确概括指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B)①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③要坚持理论与实4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本说法错误;④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辩证唯物论,不是认识论道理,排除;综合国际国内情况,提出我国经济改革思路,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说法正确。故选B。1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阐述,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主要表明(B)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基础、根本途径,表明社会实践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③说法正确;②本身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④本身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满分52分)13.(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4年,我国437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材料二2014年10月22日,北京市经历了一场漫天的雾霾,人们非常留恋早前的“APEC蓝”。近几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5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6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10分)答案:(1)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材料中我们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②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