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是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属于实用类文本。也有人将其归为广义上的新闻类。但因文本的特殊性,我们将其分解为“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赏析访谈技巧”“对访谈文本的鉴赏、评价与深层探究”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常见设问方式有:1.这篇访谈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围绕××,××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3.××为什么说“××”?4.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5.怎样理解××这句话?题型一把握访谈的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访谈的内容包括提问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访谈的观点”包括访谈作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含在具体的语句中。命题角度一把握访谈的内容[方法点拨]把握访谈内容“四”步走第一步,迅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第二步,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访问者(提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问题;再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有哪些主要内容。第三步,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按照散文的“概括文意”的方法,整合答案。[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后面的题目。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机;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本访谈杨澜提问的四个方面已经分好层,解答关键是准确捕捉到体现各层面中心话题的关键词句,并加以整合。命题角度二把握访谈的观点[方法点拨]把握访谈观点“四”注意注意一:访谈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谈话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访谈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对访谈内容的解读、对回答问题的处理与分析,因为这是获取访谈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注意二:注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注意三:注意访谈的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注意四:注意访谈的背景、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考题印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他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暴露了自身的不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一观点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对学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题型二赏析访谈技巧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就是要重点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常见设问方式有: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答问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方法点拨]1.辨明提问方式(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2.明确提问技巧的作用(1)一般提问方法: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访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类型技巧作用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能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2)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问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解控制好访谈进程,使访谈顺利进行。类型技巧作用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