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考点概览备考策略(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4.真理和谬误(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1、高考非选择题考查主要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考点上,其他则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2.结合人类认识自然界、探索太空的具体案例,考查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活动特点:客观物质性、②、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标准实践是认识的⑥和归宿真理概念:标志主观同⑦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特点:客观性、具体的、⑧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唯一目的来源动力客观有条件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考点一、实践【提示】对实践概念的理解:资料书213页1.从主体上看:人类特有的活动2.从对象上看:客观世界3.从性质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实践2、实践的基本特点特点原因或表现提示注意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第一,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二,人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三,在改造社会,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第二,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一定程度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知识拓展】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2.从实践的构成要素上看,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性,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集体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哪种形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1.[2014·洛阳统考]WiFi依赖无线电波传输,设备稀有、昂贵、辐射强、效率不高,且存在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提出了一种叫“LiFi”的新型网络信号传输方式,利用丰富、廉价的光线来无线传输数字信息,获得了更快更安全的传输效果。这表明()•①认识产生于人们实践的需要•②人们观念中的存在通过实践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③真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④人类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B•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社会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实践是正确理解认识误区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的认识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有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完成。实践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所以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吻合。把间接经验当做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脱离实际,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深化拓展】•1、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2、正确区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提醒: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醒:这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3、“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1.(2013广东)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真题演练】2.[2014·全国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14·江苏卷]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典例】(2011·山东文综)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目的来源动力实践与认识关系合理性【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2分)(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分)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谬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考点三真理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2、特点(1)真理的客观性(资料书214页)——基本属性(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方法论—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具体性3.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客观性),又有相对性(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考点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条件性(3)真理的具体性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属性真理很可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考: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考点三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主观条件——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第二,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考点四认识过程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认识的反复性(1)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着的。(2)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3)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考点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3.认识的上升性考点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3.认识的上升性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考点四认识过程原理世界观方法论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类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013·新课标全国II·20题)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