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人民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测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7届人民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测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1949年,毛泽东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解析】选A。“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国家利益处理外交关系,与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无关,故B错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没有随意改变,故C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国家利益为前提,故D错误。2.(2016·重庆模拟)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解析】选C。A时间与题干不符。B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D指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因此C正确。3.《党史纵横》中记载:“(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微笑着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能恢复和平!’”这次会议()A.此后中美关系缓和B.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解析】选D。由题干可知这次会议中美两国都参加,并且这次会议是关系朝鲜和越南和平问题的,据此推断这次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故D正确。【加固训练】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都是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C正确。4.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故选A。【加固训练】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解析】选B。据材料“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和“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可知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故B正确。5.(2015·成都模拟)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举行前,中国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员。后来,会谈经过多次磋商,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这表明当时()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政策B.中美两国都试图缓和紧张关系C.美国改变了孤立中国的政策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选B。据材料“中国政府主动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期间俘获的美国飞行员”和“美方也允许钱学森等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可知中美两国都试图缓和紧张关系,故B正确。6.(2016·广西重点中学联考)在1966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从以前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这表明()A.中国外交的冰封局面已被打破B.加拿大已经有意缓和中加关系C.加拿大外交逐渐摆脱美国干预D.中加在联合国里达成一定共识【解析】选B。加拿大从追随美国投票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变为弃权说明加拿大有意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故B正确。7.(2016·眉山模拟)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尼克松访华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C.“乒乓外交”D.中国重返联合国【解析】选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从此以后作出了妥协让步,故B正确。8.(2016·资阳模拟)1972年,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陈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那时,“我们对在联合国名义下干涉别国的事情,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对联合国大多数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不参加投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外交政策还不成熟B.对联合国的作用认识不足C.缺少联合国工作经验D.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解析】选D。50年代和平共处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参加联合国活动的认识:对干涉别国事务尽量持保留或反对态度,经济问题“不参加投票”,说明中国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但不能说明对联合国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故B、C错误,D正确。9.(2015·贵阳模拟)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即“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的主要背景是()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B.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C.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解析】选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带动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缓和,到1973年,我国提出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设备,故B正确。【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两次建交热潮状况及出现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状况:先是同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建交。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荷兰、英国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②原因: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采取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2)20世纪70年代①状况: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后,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再次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②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有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建交的推动。10.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解析】选B。从“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和中日、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故B正确。【拓展延伸】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11.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推动中美迈向新型大国关系时代;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推动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这表明中国()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解析】选A。材料中“中英”“中美”关系的新进展,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正确。12.邓小平曾说:“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这表明()A.国家力量决定外交政策B.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C.突破外交封锁十分必要D.外交政策应当适时调整【解析】选B。材料不是在突出国家力量,而是在强调“经济建设成就”,故A错误;材料中邓小平的意思是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会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即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外交,故B正确;材料与突破外交封锁无关,故C错误;材料重点在强调经济发展与外交之间的关系,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材料三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1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材料提到的开始阶段“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再到“褒义型概念替换”,进行总结即可;第二问,原因的分析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利用材料提示,材料二提示了重要的时间段,而材料三则提示了包容的具体解释,因此,该问分成新中国成立初、70年代、90年代以来几个重要时期,列举属于包容体现的中国外交成就即可。答案:(1)转变:由传统的华夷观(或“天朝上国”观念)和封建等级外交理念转变为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4分)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受挫,“天朝上国”观念逐渐被打破;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传入;一些晚清官员和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8分)(2)融入: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倡导并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开始步入世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