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人民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解析】选A。市场盲目乐观导致消费过度,使得生产需求严重失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经济危机主要是供需失衡,当需求大于生产时,应当实行紧缩政策,故B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减少消费,当前欧债危机也要减少消费,故C、D错误。2.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年份191319201925192919331938汽车产量39万辆223万辆427万辆536万辆193万辆249万辆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解析】选A。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下降,故A正确;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3.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解析】选C。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罗斯福借鉴胡佛的做法是可能的,故C正确。4.(2015·哈尔滨模拟)“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正确。5.(2015·贵阳模拟)罗斯福在《向前看·在路上》中写道:“由于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为了支持其自身工业发展并照顾其自身的失业问题,其他工业国家不得不寻求发掘新的市场。”材料表明作者()A.认同社会救济的作用B.强调恢复银行信用的意义C.肯定美元贬值的效果D.认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作用【解析】选C。材料中认为其他国家为了照顾自身的失业问题,必须发掘新市场,并非认同社会救济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恢复银行信用的意义”,故B错误;为什么其他工业国家会“被剥夺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呢?这是因为美元贬值,故C正确;材料中的工业是其他国家的,并非美国,罗斯福此句话未涉及《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作用,故D错误。6.1933年10月,美国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B.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黄金价格上涨,美元贬值,这也是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措施。货币数量增加、美元贬值,这有利于加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D正确。7.1931年,美国财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它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放弃了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B.积极推行以工代赈C.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D.努力抑制物价上涨【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1931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并没有放弃自由竞争经济政策,故A错误;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材料中“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它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说明国家开始干预经济,故C正确;材料主张促进消费,并不是抑制物价上涨,故D错误。【拓展延伸】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1)新的理论: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8.1933—1944年,美国接纳了为数众多的知识难民,大约有22842-25535人之间,其中,在美国继续从事原来工作的大约有15000-17000人。但美国本土却约有5000名博士处于失业状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纳粹独裁统治导致欧洲知识难民涌入B.经济大危机波及美国的知识界C.罗斯福政府实行宽松的知识移民政策D.大学和科研机构对人才需求有限【解析】选C。材料中的时间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因美国采取宽松的知识移民政策,故出现材料中的现象。9.有观点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材料认为()A.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时代B.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的力量D.新政延长了经济危机【解析】选D。题干材料主要是讲述新政的弊端,不是作用,故A错误;新政缓和社会矛盾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新政应利用好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表述没错,但与题干不符,故C错误;根据材料“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说明,新政延长了大萧条,故D正确。10.读下表:可以得出的最佳结论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表调整方向调整内容财政政策紧缩政府开支,收缩社会保障计划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和降低通货膨胀率税收政策削减个人税和企业税,降低消费税、捐赠税A.自由放任政策回光返照B.坚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推出宏观调控的新政策D.凯恩斯主义风光不再【解析】选D。收缩社会保障计划,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些并不能说明已经开始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故A错误;以上信息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已经开始调整,故B错误;这些政策以前都出现过,不能称之为“新政策”,故C错误;从题干看到的政策调整,只能说明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遇到很大麻烦,故D正确。11.在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A.取消国有制经济B.削减公共开支C.加强政府干预D.发展“新经济”【解析】选B。为了应对20世纪70年代初的“滞胀”,各国纷纷减少干预和福利,削减公共开支,被称为“新保守主义”,故B正确。【拓展延伸】全面认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②财富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特点: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并有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②种类多,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评价:①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②利: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③弊: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12.(2016·长春模拟)1960年日本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据日本的《关于国民生活的舆论调查统计》,“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这说明日本()A.建立了完善的福利制度B.开始采用宏观干预的经济政策C.实施了计划经济D.通过“倍增计划”造就了庞大的中产阶级【解析】选D。福利制度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与题干中生活“中流”的人达到90%没有联系,故A错误;“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不能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故B错误;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施计划经济,故C错误;“倍增计划”实现后,回答自己的生活是“中流”的人达到90%,说明日本中产阶层人数增加,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4月19日,罗斯福废止了金本位制,这在右派当中可不那么得人心。……罗斯福的预算署长说,废止金本位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毁灭”。不过,当美元贬值11.5%之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就又能同欧洲那些早已走上通货膨胀道路的国家竞争了。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摩根……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倾销国内剩余产品、转嫁危机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旦双方开战,较量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实力,也是经济上的实力。能否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集全国的资金与物资,是极为关键的。此外,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出于种种复杂的考虑,也支持并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在如此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改革。——云妍《历史学习》材料三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如果人们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点,就不难理解有人对金本位的恶意诽谤了。——宋鸿兵《货币战争》(1)据材料一回答,罗斯福废止金本位制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期间,废除金本位制有哪些积极作用?(8分)(2)据材料二回答,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有哪些?(12分)(3)有学者认为,放弃金(银)本位制,人为制造通货膨胀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结合材料三,运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相关史实分析上述观点。(8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废除金本位制的背景和作用,背景较简单,主要指经济危机。积极作用主要根据相关所学回答。第(2)题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原因,可根据对材料二的分析进行答题。第(3)题需要注意对这一观点是否同意,赞同放弃金(银)本位制是对财富的一种掠夺,可利用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史实来回答;不赞同可利用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点来回答。答案:(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通货紧缩。(2分)作用:消除了银行挤兑因素;避免了黄金的外流;有利于美元贬值,刺激出口。(6分)(2)原因: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需要;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推动。(12分)(3)第一种意见:不同意。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债务阶层人数数量庞大,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大量发行纸币,有利于稀释债务,减轻负担,缓解债务阶层经济压力。(8分)第二种意见:同意。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政府滥发法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损害了百姓利益,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造成金融体系崩溃。(8分)14.(2016·吉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6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比较表时段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