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页1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2016年10月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2.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4.史记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6.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民间贸易严重退化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7.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影响古代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第页2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来源:Z.X.X.K]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8.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9.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朝代最高财政收入北宋100000000两白银南宋80000000两白银明代5000000两白银清代3000000两白银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10.一篇题为《消失的城市》的文章里,考察古代中国曾经存在,但至清代已经消失的那些城市。此文所谓“消失的城市”应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第页3A.浙江省B.陕西省C.湖北省D.广东省11.“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B.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12.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B.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C.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D.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13.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14.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的《正言报》有报道:“财政经济紧急处分:总统昨以命令公布,实行金本位限期收兑法币及流通券。制定四项办法(金圆券发行办法等)同时颁布施行。”该报所报道的事件,最终结果是A.有利于抵制经济危机B.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C.恶化了国家经济形势D.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15.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A.加剧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D.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时间1541—15501551—15601561—15701571—15801581—15901591—1600含银量50%39%11%17%18%5%第页416.下表记录了英国人弗朗西斯·德雷克的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时间事件1566年跟随其表兄霍金斯从非洲贩卖黑人到南美。偶尔袭击葡萄牙商船1572年怀揣女王发的“私掠许可证”,在南美和大西洋抢劫西班牙运输队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舰队,成为当时英国出身寒微青年的偶像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C.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17.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英格兰领主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主动采纳货币地租。15世纪以后的领主采纳货币地租则主要是为了规避价格风波的风险。”这表明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的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破坏了农村经济B.手工工场需要大量货币C.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渗透18.英国教士马尔萨斯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甚至在存在着大城镇和工厂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这一论断产生的背景是A.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换导致人口激增B.殖民扩张,贩卖黑奴带来大量的移民C.工业化革命,经济增长激化社会问题D.经济危机,失业者过多导致就业困难19.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20.《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B.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C.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作用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21.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第页5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D.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22、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23、以下为1893—1930年出口原料按经济类别分类比重(百分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年份原料农产品矿产品(手工)矿产品(机采)189315.628.40.1190326.80.20.2192036.40.92.8193045.11.23.4A.传统工矿业不断萎缩B.近代工矿业基础薄弱C.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D.世界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原料出口24、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这说明()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思想根源B.中华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中断C.西方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不能并存发展25、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阶段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商办企业外国企业资本(千元)所占%资本(千元)所占%资本(千元)所占%1872—1894年1619623.146979.62800067.31895—1913年2846913.09080141.010315346.0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A.“实业救国”努力实践B.清末新政成效显著C.列强内争侵华减弱D.中外企业逐步协调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第页626、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27.民国河北《元氏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中国()A.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不受外国经济的冲击C.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农村经济结构没有出现变动28.(2016·湖北黄冈二模·29)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据此可以推知()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B.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C.要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D.一战的爆发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29.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年份1937.7193919401941194219431944总计工厂数量234419517306106113765495462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B.标志着当时中国的社会重心西移C.使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D.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0.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自1935年1月4日起,停止使用银元,改用法币(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第页7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31.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32.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