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政治必须重视的15个考点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第一,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第二,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第三,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四,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第五,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个一样”)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选择题)二、邓小平诞辰110周年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选择题)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十四大对这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把它称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同志为党领导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2)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二、毛泽东思想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2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四,“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方法(分清敌我),解决人民内部则采用民主的方法(分清是非)(即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4)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5)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①内容。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②意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四、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1.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2.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变与不变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好社会发展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两个100年。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生态文明。5.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2)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3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3.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是: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第二,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第三,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辨析(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2)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3)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5.改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辨析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旧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不断交替,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开放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六、关于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辨析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外背景:从国内情况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从国外环境看,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使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2)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举措。①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②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一是要放宽投资准入;二是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4道路的基本内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