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讲评一、现代文阅读1(45);2、3(36)•1.C(原文表达是“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2.B(“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是治本之策之一,不是目的)•3.B(他们主张错,是朱熹的主张)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19);5(34);6(30)•4D•5B是指后者之意•6C(田叔主要忧虑的是皇上而非太后)7•(1)我的祖先失去了国家,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尸体生蛆无人收尸(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译出大意给给2分,“先人”、“微”、“奈何”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或没有比他们强的)。(译出大意给2分,“尽”、“语”、“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本题平均得分:3.5分本题平均得分:2.7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上句中的“惊”,有惊讶、惊喜之意。(1分)①门外漫山白雪银光照眼,马儿惊异忽然间换了世界。“惊”字巧妙烘托门外漫山皆雪,起句就给人强烈印象,起笔不凡。(2分)②下句“先”字,则有急切之意(1分)。它巧妙地体现了诗人(惊讶雪大而欲穿上木屐)先赏为快的急切心理。(1分)(两个字义2分+赏析上句2分+下句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义+呈现的景象+传达出的情意字妙,做简要赏析:古诗鉴赏答题情况:•平均得分:2分•(1)50%的同学没有解释字义;•(2)对情感把握不太准确,认为“惊”是“惊吓”、“惊恐”、“恐怖”之意;•(3)泛泛而谈没有实质内容,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9.①颈联先写诗人因热爱雪景,决不允许牛羊践踏,又想象着雪晴之后,鸦雀欢弄于千树万树之间(2分)。②尾联写诗人愿携着被褥留宿寺中,好倾听大雪融化时摧檐泻竹的音乐之声(2分)。③这两联表现了诗人对雪景的热爱(或喜爱、欣喜)之情和虽遭受贬斥但仍不失生活情趣,体现出真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答题情况:•1、居然还有部分同学,分不清哪句是颈联,哪句是颔联。•2、部分同学,上来直接就“体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不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情况给0-2分。•3、需要认真读题目,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大部分同学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都把握准确。(三)名篇名句默写•10•(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1.(1)C(3分)A(2分)E(1分)A“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语境;C有怀疑但是并未“清醒地察觉到”;E“没使用修辞手法”表述不对,如开篇的心情描写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霍夫曼以下行为与其双重间谍的三种特征吻合:•①为了获取利益,他背叛祖国,但又不完全“忠于”敌国,甚至还娶妻作掩护——唯利是图,善于伪装;•②为保全自己而想要牺牲“战友”伯朗——背信弃义。•③下意识摸枪,暗暗握紧拳头,生怕暴露等——警惕性高,感觉敏锐。•④在大使面前故作镇静,押解伯朗的路上强打精神,不敢合眼——做事谨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答题情况:•以上几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还有学生答“做为双重间谍霍夫曼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及“做为双重间谍霍夫曼很是冷酷无情”,也对;•但如只答细节却没有对应特征的只给2分,反之亦然。(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1分),前后照应(1分)。•①开篇霍夫曼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然而部长交付他押解伯朗的任务,成功打消他的疑虑;•②法兰克福转机时,伯朗突然不见了,霍夫曼极其紧张,但伯朗的突然出现,冲突化解;•③结尾霍夫曼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突然他发现伯朗也在,也即将执行死刑,原来二人都是国家败类,属互押对象。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前后作了照应。•(每点2分,答对二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4)秘密押解好。(2分)①秘密押解不交代押送者和押送对象,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秘密押解是对小说主要事件的概括,是小说冲突集中展现的情节。③用秘密押解为题,表现了部长计策的巧妙,突出了正义的一方,彰显了主题。(每点3分,答对二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谍影重重好。(2分)①谍影重重制造了一种神秘氛围,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②交代了主要人物的身份,暗示了情节的复杂。③谍影重重暗示了押解任务的艰巨,侧面表现出正义力量的智慧,有助于突出主题。(每点3分,答对二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答题情况:•本题题意理解难度较小,所以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步骤答题,有观点,有分析。•不足之处在于理由的阐述回答不得法,回答笼统。关于题目的设置,多数同学能想到从“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这个角度来回答,但是对于主题和情节这两方面的思考会忽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1)答A给3分,C给2分,E给1分。A项“当时的相声太过俗气,是‘下九流’,说相声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纯属无中生有。C项“可以拿自己解嘲,但不能哗众取宠”来自相关链接,并非门长原话(是说马三立没有名人的架子。“门长”的话是门长对学艺人的要求)。E项“收获最多的几年”文中无明确体现,其它对。)(2)特点:①坚持自己的风格。虽然生活艰难,但他在相声创作上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格调。②关注社会底层人物。马三立一生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或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得到了大众的认可。③以讽刺见长,注重对人性的反思和揭露。马三立的相声超越了对一事一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答题情况:•以上几点绝大部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还有的学生从创作过程回答的,•有从作品取材角度回答的,•有从作品风格角度回答的,•还从创作时的态度角度回答的,都算对。•平均得分较高。•(3)用《马三立的笑与泪》为名更好。(2分)①点明了文章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马三立的相声滑稽,把“笑”留给了观众;解放前,马三立生活贫穷是“泪”,后被打成“右派”,他艰辛的生活也是“泪”。②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相声的“笑”与他生活中的“泪”作对比,体现马三立对相声艺术的挚爱。相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③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马三立的“笑”与“泪”行文,是全文叙事的主要线索。(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用《相声泰斗》为名更好。(2分)①他艺术功底扎实,是能表演也能创作的相声全才,不愧泰斗之称。他会演“贯口”、活儿、“文哏”段子,善演单口相声。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创作了两百多个相声小段。晚年仍有大量慰问演出。②他德高望重,相声因他地位得以提升,同行对他赞誉极高,他是大家公认的相声泰斗。他一生铭记门长训话,对相声抱敬畏态度,毕生把笑留给了观众。③他为“马派相声”真正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形成了马派相声的表演风格。(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4)启示有:①要善于观察并深入生活。马三立善于观察和深入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相声养分。②敢于创新。马三立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工作。③坚持自己的风格。马三立为“马派相声”的真正形成做出了极大贡献,形成了马派相声的表现风格,他也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④做事认真而怀有敬畏之心。马三立遵从“门长”的训示,敬畏相声,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情,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每点答案要有启示+文本。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答对三点给8分)答题情况:•题目中的“相声泰斗,经历”两个关键词学生多数能够注意到,并且围绕这个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答案稍作了一点补充,倘若答到“晚年时期仍然参加慰问演出,把笑声带给大家”也算作一个得分点。•不足之处在于:①概括缺乏条理性,虽然能够分点作答,但是点的概括显得零碎凌乱。②只有点的概括,没有结合文本作答。③照抄原文,缺乏提炼概括。④撇开文本,只单独谈启示。⑤要么阐述过多,要么回答内容太少。⑥仍有不少学生不分点作答。五、语言文字运用13(16)•13.D(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与句子语意符合。)•泥沙俱下:指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和事物混杂在一起。•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与大小石窟语境不合。•清规戒律:褒贬不当,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14.A(19)•B语序不当,“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应改为“让任何一个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C搭配不当,“推进先验后播的管控制度”中的“推进”改为“推行”。•D偷换主语,可把“创立了”改为“创立的”。15.C(31)•16、参考答案:①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②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③所以窗花多体现(反映)农民生活的内容•(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答对一句1分,两句3分,三句5分,会酌情考虑语句的完整、通顺等,相应地加减分。(1)部分同学把重点放在“像花一样”,而不是“贴在窗户上”,不得分;还有部分同学写“装饰了窗户”,给1分。(2)写“具有多种作用”“多种功能”之类,不得分;写出关键词“美化、装饰、审美”等,得2分。(3)写“日常生活”“居民生活”“生活”之类,却唯独不谈及“农民”“农事”,不得分;句中出现“其、他们”之类的代词,要提醒学生表述更准确一些。答题情况:•17.参考答案:(1)考生作文失分主要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方面。2分(2)想提升作文成绩,考生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减少这两方面的失分。4分•(只要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基本符合要求,酌情给分。字数超出要求,可酌情扣分。)(1)笼统地写“原因很多”之类的,不得分;从反面写“在哪些方面得分低”,而忽视题干中“失分原因地调查结论”,不得分;只写一方面,得1分。(2)主要问题:不懂得“就结论提出建议”,而是把材料中提到的每一个点都提出自己的建议,泛泛而谈,不够具体,得2分;答题情况:作文:当人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泰戈尔•以上诗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全面理解该诗,选择一个角度写篇文章。立意参考:•1.诗意理解:微笑拉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大笑拉开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微笑代表着谦和、谦卑、温和、乐观、快乐、……;大笑则象征着狂傲与自负。据此可立意为:以微笑赢得世界的爱(或善待……);莫以狂笑拒世界等等。•2.还可以把“大笑”理解为高度自信、战胜千难万险之后的自我肯定,而“怕”可理解为“被打败、被征服”。由此,再结合第一句诗意,可立意为:乐迎生活,笑傲世界。•3.微笑,还代表着有分寸、有自知;大笑则与之相反。可以探讨如何赢得世界的爱?如何避免造成世界对自己的‘怕’?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度……评分标准:•1.在合理诠释诗意的前提下,从一方切入,并将两者适度结合(可多可少),视为“合乎题意”;•2.若只谈一方,只字不提另一方,虽合“选择一个角度”之意但没能“全面理解该诗”,故,结合内容、表达最多不超过42分。•3.所有符合诗意理解的立意必须有源头——从短诗中引发立意,不可完全撇开材料,大谈自己的见解。评卷中出现的问题:1.完全撇开材料,不知其观点从何而来,且全文始终不点材料。占1/4。2.使用本次试题中的语言材料做论据——论述类、诗歌、实用类都用上了!甚至发现了一篇抄袭高手之作:首段及各段首句是自己的话、且与主题相关,其余全是各种试题材料的抄录!3.有部分考生把微笑理解为宽容、包容、真诚,也说得通。但,行文中、文末,都不再联系微笑,完全按宽容、真诚的话题写到底。把微笑理解为有分寸和有度的,也有类似情况。此类作文30分左右。如果再只字不提诗歌材料,再扣分。4.部分考生把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