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备战策略人教版语文课件-专题十一记叙文阅读1(共151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以当事人“我”的口吻和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和身份叙述,便于直抒胸臆,营造直接对话的亲近感。第三人称,以“他”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客观真实,不受空间、时间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2.记叙文的顺序。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文章有头有尾,脉络清楚,给人鲜明的印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与主题相关的事,可以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3.记叙文的线索。线索表现为贯串全文的一条主线,有的是时间线索,有的是空间线索,有的是以人物为线索,有的是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线索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把握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帮助。4.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为表现主题服务。5.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1)常用的修辞手法。①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②拟人:生动形象地把……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③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设问: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⑥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的特征。(2)常见表现手法。①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对下文情节有暗示作用。②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③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④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手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⑤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串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对人物或事物的好奇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训练29记叙文阅读(一)·小说考点训练30记叙文阅读(二)·小说考点训练31记叙文阅读(三)·小说考点训练32记叙文阅读(四)·小说考点训练33记叙文阅读(五)·散文考点训练34记叙文阅读(六)·散文考点训练35记叙文阅读(七)·散文考点训练36记叙文阅读(八)·散文考点训练37记叙文阅读(九)·散文记叙文阅读(一)·小说(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一、(2016·湖北黄冈)深层次阅读赏析。(13分)【导学号91650068】含泪奔跑的少年①在他的记忆里,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②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③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④进了城,他才知道,城里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无奈之下,母亲做了个烧烤车,还给他钉了个刷皮鞋的木箱。⑤每天,他们从铁皮屋里出来,一个推着车,一个挎着刷鞋箱。趁着昏黄的路灯还没有熄灭,他们匆匆地赶到市里繁华的公园门口,占个地,摆个摊。等到公园里的最后一拨人散去后,他们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他心里其实有一万个不愿意,可是为了读书的梦想,他又能够说些什么呢?⑥大多数的日子,他就蹲在母亲的烧烤车边给人刷皮鞋。一天,他在招呼人刷鞋时,看到很多人在公园里玩耍,他心动了。他知会了母亲一声,便走进了公园深处。偏偏是这一天,城管突然来巡查,公园门口所有的小摊小贩一窝蜂地溜走了。走路一瘸一跛的母亲因为跑得慢了些,被城管逮了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烧烤摊被推倒了,烧得红彤彤的木炭倒在了母亲腿上,一股焦肉的味道让好心的路人愤怒了,城管见势不妙,很快怏怏离去。这天夜里,一对苦难的母子推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闪烁的街灯照在清冷的马路上,留下一对孤独的含泪的影子,一长一短地走着,成了一道痛苦抽搐的风景。⑦劳碌了一天的母亲,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而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他看着母亲腿上被烧焦的皮肤通红一片,有些地方还留下了水泡。他用手触碰了一下,感觉连心的痛。所有的委屈化成了泪水,从他的眼里流到了嘴里,涩涩的。⑧时钟已经指向了夜里11点多,他还是睡不着。为了赚够学费,他和母亲除了一日三餐外,其他的开支减了又减,实在要买点什么,也是选一些地摊货。而刚刚,母亲连一盒烫伤膏也舍不得买,硬说擦点酱油就好了。这样一想,他的心更痛了,他失去了父亲,他不能再失去母亲了。他穿好衣服,走上街,向附近的药店跑去。⑨他跑进药店的时候,药店准备关门了。他很快选定了一盒26元的烫伤膏,他把烫伤膏攥紧在手里,就在掏钱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只是带来了今天全部的劳务费15元。他站在柜台前犹豫了很久。⑩“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们要关门了。”店主催促他。⑪“要的,要的,只是……只是,我没有这么多钱。”他吞吞吐吐。⑫“明天来吧。”⑬“哦,不……我欠你11元钱可以吗?我明天下午一定还。”他快急哭了。⑭“那……”⑮“求求你吧……我妈妈她……”他心底的那点坚强终于崩溃了,泪雨滂沱,他把自己和母亲的遭遇说给了店主。⑯“那,你把药拿走吧,不够的钱,算是我资助给你的吧。”店主说,“快些回家吧,不要让妈妈等急了。”⑰母亲腿上的伤很快就愈合了。他也如愿在县城读完高中,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⑱当他和母亲要离开县城,打算到省城继续谋生的时候,他整理好铁皮屋里所有的行李。突然一张药费单抖落了出来,他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上面写着——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冷暖之间,我不能只是流泪,我要做一个含泪奔跑的人。《时文选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说开篇写到“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这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B.“城管巡查”导致母亲脚受伤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后文主人公看到城市的“暖”做了铺垫。C.第⑦段中“他”用手触碰母亲被烧焦的皮肤和水泡,感觉连心的痛。这说明他理解了母亲生活的艰难,也流露出他深深的自责和对母亲麻木、不敢斗争的痛心。D.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突出,把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就展现了“少年”艰难成长的历程,也集中体现了文题“含泪奔跑”的含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从“孤独的含泪的影子”“痛苦抽搐的风景”等描写中可知,这里侧重突出母亲的含辛茹苦和巨大的承受痛苦的能力,表现出他对母亲的心疼,下文有为母亲买药的叙述。【答案】C2.请品读文中画线的环境描写句,分析其内涵。(3分)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①“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写出了少年初到县城的不适应,他感到燥热,陌生,恐惧。②“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表现了少年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留恋。【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要联系语境分析,该句所在的段落描写的是少年初到城市时的感受,提到“稻花”其实是暗示出他对家的思念和眷恋;二要揣摩言外之意,写环境是表面,烘托心情才是真实用意,跟乡村生活相比,城市的空气是沉闷、压抑的,这让他一下子难以适应。3.请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①爱护子女;②目标远大,意志坚定;③勇于担当;④自立自强;⑤忍辱负重,吃苦耐劳。【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形象,一是围绕特定人物,二是提炼相关事件,三是分析人物特点。可从母亲所做的事情中提炼。爱护儿子:为儿子筹学费,支持儿子上学。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母亲“坚决不同意”儿子辍学。勇于担当:带儿子到城市谋生,决定帮儿子。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多次找工作未果后,最后决定摆摊,早出晚归;在和城管的纠缠中受伤,却舍不得买药治疗。4.文章结尾说“这个世界很冷也很暖”,文中哪些人的言行给少年带来了温暖?请结合文章内容选取两处具体分析。(4分)①母亲让少年感到温暖。母亲虽身患重疾,但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求学,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去县城、省城谋生。家庭变故、生活窘迫困顿、高强度劳动、突遭烧伤……母亲毫不退缩,她顽强坚韧,最终帮助儿子实现了“读书的梦想”。无声的母爱,是少年一生珍视的温暖。②药店店主让少年感到温暖。在少年极度尴尬、无助之时,好心店主的善言善行,既解了少年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心生暖意,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③“好心的路人”让少年感到温暖。路人的挺身而出,既解救了母亲,又让母亲、儿子在极端痛苦无助时得到了一丝安慰。_(任选两处作答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的能力。一要了解语句的基本含义,二要联系语境,揣摩潜在的意蕴。本题侧重考查语句的含义。梳理全文可知,母亲的所作所为使少年感到温暖,可从母亲所做的事情中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写到药店店主资助“他”为母亲买药,并劝“他”赶紧回家,以免母亲着急,这使“他”感到很温暖。“他”和母亲走进公园深处摆摊,被巡查的城管逮个正着,在和城管的纠缠中母亲受伤,路人见状挺身而出,让他们在无助时得到了些许安慰。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7分)【导学号91650069】木刻猴子林文义①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②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③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④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⑤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⑥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⑦我

1 / 1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