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6·烟台质检)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选B种群的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2.(2016·大连一模)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解析:选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3.(2016·长春调研)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解析:选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4.(2016·洛阳一模)下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2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解析:选B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5.(2016·怀化一模)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动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当种群密度相同时,曲线a代表的生物存活率较低B.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C.依据曲线b,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越大越好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斗争较剧烈解析:选B据图分析,曲线a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曲线a代表的生物种群密度较低时存活率较高,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说明该动物获得的能量少,营养级较高,体型一般较大;由曲线b种群密度适中时存活率最大,可推测人工养鱼时种群密度不能太大;种群密度相同时,存活率较低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故d点时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较剧烈。6.(2016·豫南联考)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3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选C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7.(2015·临沂二模)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解析:选D据图分析,横坐标为诱捕距离,纵坐标为回收率,随着诱捕距离加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改变该种群的年龄组成。8.(2016·瑞金模拟)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约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解析:选B种群在“S”型增长过程中,达到K值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而“J”型增长的增长速率是一直增大的。9.(2015·大庆模拟)下图表示某池塘中鲫鱼的三个种群龄级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14为自然状态,种群2、3受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据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种群2、3各龄级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B.种群1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C.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对低龄级鲫鱼生长较为有利D.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解析:选C据种群2、3与1的比较可知,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对2、3种群数量造成了一定影响;种群1只是营养级中的一种生物,其数量保持稳定不能说明该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适度捕捞高龄级鲫鱼能够为低龄级鲫鱼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因此对低龄级鲫鱼生长较为有利;种群3中高龄级鲫鱼数量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减弱后增强。10.(2016·江南十校联考)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右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解析:选C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使蜘蛛食物减少的同时也会杀死蜘蛛,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会减少,但不会减少到零。11.(2015·宁德十校联考)下面的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5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B.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海洋鱼类捕捞后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2.(2015·赣州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N2050100150180(K-N)/K0.900.750.500.250.10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A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明显影响出现在S3点后。二、非选择题13.(2016·襄阳一模)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6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解析:(1)如果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的比例相等,则M∶N=m∶n,所以N=M·n/m=(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hm2的数量,因此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田鼠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田鼠总数就比实际值要高。(2)两次捕捉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只),捕捉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只),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答案:(1)144高(2)8/9(或32/36)14.(2015·开封二模)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时,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故干旱造成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曲线Ⅰ所示,此时的东亚飞蝗追逐“绿色”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答案:(1)种群密度N0λt基因频率(2)K2信息传递15.(2016·福州测评)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7装置编号ABCD器内装置容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