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浙江衢州二模)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A.普遍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B.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C.“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C【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由题干第一句可知,他们对“国门洞开”已经接受,并未感到不安,且这并不代表国人普遍接受,故A、B两项错误。由题干材料第二句可知令国人真正不安的是与外国人平等往来,这显然是受到“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不符。2.(2015·山东临沂三模)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就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本文在评价“中体西用”思想时坚持()A.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原则C.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标准C【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由题干材料“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就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知,中国近代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是在封建伦理纲常的基础上,与当时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不符,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由题干材料可知,采取“中体西用”思想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占主导的时代特征相符,体现出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代分析,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表明“中体西用”是以传统伦理制度为前提,D项不符合题意。3.(2016·安徽马鞍山一模)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了。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2A.中国人对西方挑战的迟钝B.近代知识分子重理轻文C.清朝仍然实行闭关锁国D.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有限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题干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半个多世纪,中国还是对世界形势知之甚少,对西方的挑战反应迟钝,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的开设表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已破产;D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B、C、D三项均错误。4.(2015·浙江衢州二模)何启、胡礼垣在《劝学篇》中说道,“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其国之君由民选立,以几年为期。吾言民权者,谓欲使中国之君世代相承,践天位于勿替,非民主之国之谓也”。下列人物的政治主张与此二人最为接近的是()A.魏源B.邹容C.康有为D.孙中山C【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民权,故A项错误;邹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与题干所表述的思想不同,故B项错误;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要保留君主,也要实行一定的民主,与题干中二人的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主张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题干思想不符,故D项错误。5.(2015·安徽马鞍山二模)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194.2%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B.向国人介绍西学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D.为变法制造舆论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题干材料无法说明他们希望得到列强支持,也未能体现揭露列强瓜分阴谋,故A、C两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阵地,而从文章类别上看,“列强在中国”占了主要部分,目的是警醒中国人要有民族危机意识,更好地宣传变法思想,故D项正确。36.(2015·浙江嘉兴质检)读右图。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这反映出作者()A.维护中国先进文明B.推崇民主共和制度C.否定传统儒家思想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中国先进文明”,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推崇,故B项错误;由题干材料可知,漫画中被碾在车轮底下的人物是孔子,表明作者否定传统儒家思想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全面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7.(2015·山东临沂三模)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A.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B.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C.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D.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D【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由题干材料“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可知体现的是宣传传统美德,转变社会风俗,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8.(2015·浙江温州一模)下列这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强科技实力B.谋政治变革C.求经济发展D.向西方学习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强科技实力”只是在图一《海国图志》中有体现,故A项错误;“谋政治变革”只是在图二《民报》中有体现,故B项错误;“求经济发展”只是在图二《民报》中有体现,故C项错误;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中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49.(2015·山东淄博三模)当年钱学森远行欧洲留学前,其父在一张纸条上告诫他:“人,生当有品,如仁,如智,如忠,如孝,如悌!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下列对这一忠告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B.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C.印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D.体现“全盘西化”的主张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题干材料可知当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但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而B项与D项材料内容均未涉及,故排除。由题干材料中“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可知,钱学森的父亲告诫他,学有所成后,要回国报效国家,故C项正确。10.(2015·江苏南师大附中模拟)“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C.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D.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B【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该材料应出自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知,该文的作者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40分)(2015·山东淄博三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517年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期间,举办社学,要求有关人员“务遵本院原定教条尽心训导,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摘自《王守仁全集》卷二5材料二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原”。——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宗旨》(1)根据材料一,归纳“社学”的职责。(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及其积极意义。(14分)(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在宣传内容上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15分)(4)从王守仁办学与梁启超办报的历史活动中,受到哪些启发?(6分)(1)职责:既传播文化知识,又注重教化民众。(2)目的: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的目的是“维新吾民”(即启发民众智慧、提高民众觉悟)和“维新吾国”(即变法立宪,救亡图存)。意义:梁启超认识到当时民众思想保守、对民权国事漠不关心的社会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救治,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新民丛报》宣传新思想,在社会上有思想启蒙的积极作用。(3)不同:王守仁宣传“诗礼章句”、“德行心术”,即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梁启超宣传“中西道德”、“政学理论”,即以西方人权学说为主的中外先进思想。原因:政治环境不同——明代君主专制统治加强,而清末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务之急。社会思想不同——明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清末西方政治学说传入,提供了更科学的思想武器。经济基础不同——明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清末工业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个人经历不同——王守仁是理学家,主张“致良知”说,而梁启超是新式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思想,参与维新变法,积极主张改革社会。(4)启发:个人活动应有社会担当,即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考虑国家和民族利益;注重宣传教化,即宣传先进理论,启发民众觉悟,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2.(20分)(2015·安徽淮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王尔敏教授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因西方文物制度的输入,以及外力的侵逼,产生了对于时代环境的醒觉,从而展开了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历程,酝酿着中西方观念的激荡,新旧6杂糅和更新的创造,同时对于实际政治社会的感染和潜移默化,都随时在扩张其影响。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多发、多变的原因。(10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求:联系近代重大历史进程发生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10分)(1)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激烈的政治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要求新的政治诉求;儒学价值体系的动摇;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传统思想界的影响,中西思想的碰撞。(答出五点即可)(2)要求:联系近代重大历史进程发生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参考)观点: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论证要点: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方科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结合中国传统儒学鼓吹维新进行7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出现了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