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导学案学校张湾中心学校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五单元课时四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组补充授课班级九年级(1、2)主备人张爱东执教人张爱东上课时间第三周第1——4课时审核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重点】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学法指导】【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二、明确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2.熟练的朗读课文并读准字音。三、自主、合作学习:1.《左传》-2-《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4.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3-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5.朗读课文: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教师出示重点字音:(1)曹刿(guì)(2)又何间(jiàn)焉(3)肉食者鄙(bǐ)(4)弗(fú)敢加也(5)小惠未徧(biàn)(6)小信未孚(fú)(7)公与之乘(chéng)(8)战于长勺(sháo)(9)下视其辙(zhé)(10)登轼(shì)而望(11)彼竭(jié)我盈(yíng)(12)望其旗靡(mǐ)(13)夫(fú)战(14)牺牲玉帛(bó)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二、师生小结: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三、当堂达标:正确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二、明确目标: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在小组和班上交流;2.归纳重要文言知识。三、任务导学:分组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四、互动交流:-4-(学生有疑问的提出,师生共同释疑)五、精讲点拨,归纳整理:(一)解释加点的字。1.又何间.焉(参与)2.虽.不能察(即使)3.辙乱旗靡.(倒下)4.神弗福.也(赐福、保佑)5.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6.小大之狱.(案件)7.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8.必以情.(实情)9.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10.公将鼓.之(击鼓)1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12.遂逐.齐师(追击)13.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4.公问其故.(原因、缘故)15.一鼓作.气(振作)16.彼竭我盈.(充满、士气正旺盛)17.再.而衰(第二次)18.惧有伏.焉(埋伏)19.既.克(已经)20.公将驰.之(驱车(追赶))(二)重点翻译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翻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痕混乱,望见他们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三)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5-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四)一词多义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战则请从(请允许)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5.属忠之属也(shǔ类)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zhǔ连缀,连续)6.夫夫战,勇气也(fú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荷担者三夫(fū成年男子)7.故问其故(原因)其乡人曰(他的)故克之(所以)8.其下视其辙(他们的)公问其故(其中)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何以战(凭借,用、靠)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必以分人(把)⒐之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10.以必以情(按照)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必以信(用)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11.于战于长勺(在)12.焉惧有伏焉(于此,兼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又何间焉(呢,语气词)(五)词性活用:1.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2.公将鼓之【鼓:击鼓,名词作动词】3.惧有伏焉【伏:伏兵,动词作名词】(六)文言句式:1.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译:“您”凭借什么作战?2.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6-译:在长勺交战。3.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译:作战,是靠勇气的。4.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5.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七)古今异义:间:古:今:鄙:古:今:牺牲:古:今:忠:古:今:狱:古:今:情:古:今:再:古:今:加:古:今:福:古:今: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达标:“研讨与练习”三六、布置作业分类完善归纳重点内容并识记。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二、明确目标:-7-1.了解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2.分析前两段内容。三、自主学习:1.概述课文大意。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2.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有两条线索: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3.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全文按“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的先后次序叙事:第一段:写鲁国对于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详】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略】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原因的分析。【详】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三、合作学习:1.分析第一段【鲁国对于战前政治准备】(1)曹刿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时间、作战双方、战争的性质】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用:埋伏笔】品质:爱国,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2)曹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否定了什么作-8-法?肯定了什么作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庄公【鄙】曹刿【远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否定】“何以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肯定】人民的支持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取信于民”(3)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2.分析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1)曹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刿:“未可”,“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深谋远虑,稳重果断】对比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急躁冒进】(2)体现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四、师生小结:五、反馈提高:(课后习题)第四课时一、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