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翻译与宗教(下):《圣经》的中译第一节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1.多马传入说•古罗马的阿诺比尤思于公元300年写的《驳斥异教论》中提到“传教工作可以说是遍及印度、赛里斯、波斯和米低斯。”其中赛里斯即“丝国”,也就是中国。•2.巴多罗买传入说•台湾学者王治心在《中国基督教史纲》中说:一同来东方传教的有多马和巴多罗买二人,多马去了印度,巴多罗买来了中国。一、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种传说•3.基督教避难传入说•据法国樊国燕《燕京开教略》记载,公元65年,罗马皇帝迫害基督徒。有的在东汉时到东方,侨居中国。那时可能将《旧约》带来中国。•4.叙利亚传教士传入说•东汉时,叙利亚传教士二人,借学习养蚕制丝之名来中国传教。•5.三国孙吴传入说•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发现一个巨大的铁十字架,上铸赤乌年号(238--250)二、有据可考的基督教传入说•于1625(1623)年在陕西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记载。•记载的内容•基督教的一支聂斯托利派教徒(唐代称波斯僧)于贞观九年(635年)来到长安,随身携带的有古叙利亚版《圣经》,从此开始了《圣经》的汉译,这也标志着基督教东传中国的开始,时称“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于781年,碑文还讲述了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在世的事迹及介绍景教入华、盛衰经过,也有景教经典《尊经》译成中文的记载。证实唐朝已有翻译《圣经》之举。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1.中国香港学者庄柔玉分期•1)《圣经》汉译草创期(自唐代至1807年)•2)《圣经》汉译的拓展期(1807年—1854年)•3)《圣经》汉译的普及化期(1854年---1919年)•4)《圣经》汉译的本色化期(1919年至今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2.中国内地学者任东升从翻译主体、翻译性质和译本名称分期:•1)景教士译述期(635年—845年)•2)耶稣会士摘译期(17—19世纪)•3)新教士全译期(1819年—1919年)•4)《圣经》汉译多元化期三、《圣经》汉译的历史分期•3.语言转换角度•1)节译本;2)编译本;3)全译本•4.语体色彩角度•1)文言译本;2)半文半白译本;3)口语体译本•5.文字角度•1)汉字译本;2)少数民族文字译本;3)国语注音自译本•4)罗马字母译本;5)王照注音字母本;6)中外文对照译本四、不同时期《圣经》汉译活动和汉译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唐代的译经活动及“景教本”•强盛的唐朝实行文化包容政策促使波斯流传的基督教聂丝托利派传入中国,称为景教。该派的传教士如阿罗本等人陆续来华从事翻译《圣经》活动。•阿罗本向唐太宗献上《圣经》,被允许翻译《圣经》;阿罗本之后景教又有传教士来华从事《圣经》翻译活动;•翻译出来的《圣经》书卷达30卷,这一时期流传的《圣经》手抄本称为”景教“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景教本”《圣经》汉译的特点•当时《圣经》的汉译是编译甚至是译撰。原因在于对中文不熟悉。•《圣经》中的一些概念多用中文类似的概念比附,如“经”。•用佛、道中的已有概念应对基督教概念,采用“归化”翻译法。•God→天尊god→诸佛JesusChrist→世尊baptism→受戒•译经时用过音译方法•Elohim→阿罗诃(今译“耶和华”)Jesus→移鼠Moses→牟世•由于损坏殆尽,迄今尚未发现有景教传教士翻译的正式《圣经》译本。1、7世纪至9世纪景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宋朝无基督教传入记录•3)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元世祖致信罗马教廷要求派学者来中国;•约1294年,孟高.维诺(1246-1328)来到元大都,在中国传教30年;•孟高将《新约》及《一百五十章祈祷文》译成蒙语。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1)明朝末年,欧洲的天主教因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而失去了大量的信徒和财源。为夺回信徒和财源,天主教会组织各种修会到各地传教包括海外传教。这就导致在这个时期,天主教教士来中国传教。•2)这些传教士开始都是秘密传教,收效不佳。通过包括译介《圣经》在内的文化交流活动,传教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3)耶稣会对《圣经》的翻译•(1)耶稣会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创立,组织严密,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圣经》中,该组织影响最大。•(2)耶稣会传教士在翻译《圣经》时,以“经”字来对应基督教的典籍,而且在“经”前加上“圣”,以表示所译典籍的重要性。•1635年艾儒略根据新约福音书耶稣生平的故事,编译刊刻了《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出象经解》)。概述标题附有注释“即万日略圣经”。这是“圣经”一词首现于中文出版物。1636年葡萄牙传教士迪亚兹将《圣经》中的《福音书》和其他内容译成中文,以《圣经直解》为名出版。这大概第一本是以《圣经》为书名的中文书籍。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4)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期,《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活动处于起步阶段。•象利玛窦、罗明坚、汤若望及南怀仁等虽无译经记载,但他们的著述里却涉及到基督教及圣经及圣经的翻译。2、16世纪至18世纪天主教徒的译经活动•5)18世纪《圣经》中译掀起了小高潮•(1)173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那不勒斯创办“中国学院”。该院内有部分《圣经》中译本。•(2)法国传教士李明曾在《中国》一书中提到天主教传教士将《圣经》完整译成中文。•(3)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巴设把拉丁文《新约》片段译成中文。内容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第一章;•(4)1705年至1803年间意大利传教士贺清泰以《通俗拉丁文圣经》为底本,用官话翻译《圣经》大部分内容;•(5)据传18世纪中国人曾帮助传教士汉译《圣经》。说明中国人自己尝试汉译《圣经》。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1)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国力远超清朝。鸦片战争之前,基督教传教和翻译《圣经》活动都是零星的活动,而且好多都是地下活动。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大开,基督教传教和《圣经》翻译进入异常活跃期,出现了不同的《圣经》汉译本及中国少数民族语《圣经》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圣经》汉译本•(1)马士曼译本•约书亚.马士曼(1768-1838)生于英国威尔特夏郡。1794年加入浸礼会。1799年赴印度传教。同年10月12日,马士曼抵达加尔各答,随即转往塞兰坡,在那里传教兴办教育事业。马士曼通晓希伯来文、叙利亚文和希腊文。在传教过程中,开始向拉沙学习中文。•马士曼和拉沙合译《圣经》:依靠严谨的态度和300多本中文参考书和几部汉语词典合译中文版《圣经》。1810年中文版《马太福音》在塞兰坡出版;1811年《马可福音》译完付印;同年《新约》全部译完陆续交付出版;1815年马士曼和拉沙把整本《新约》合在一起出版;1821年《旧约》译完;1822年《新约》、《旧约》合在一起以《圣经》为名出版,史称“马士曼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2)马礼逊译本•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是英国伦敦会的牧师。因为他是第一位赴中国传教的新教牧师,第一个在中国本土把《圣经》译成中文,第一个编纂英汉双语词典,所以他在新教传教史上享有盛誉。在前往中国前,马礼逊得到的教会指示是传教、学习中文、编纂词典及把《圣经》译成汉语。•马礼逊和伦敦会的另一位牧师米怜及几个中国助手合作翻译《圣经》:1810年重新翻译的《使徒行传》付梓;1811年《路加福音》(中文名为圣路加氏传福音书)付梓;1813年全部《新约》译完,出版时书名为《耶稣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遗诏书》;1819年,《旧约》翻译完成;其中,米怜翻译了13篇,剩余全为马礼逊翻译;1823年米怜与马礼逊翻译的完整版汉语《圣经》在马六甲出版。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马礼逊译本的重要性•此版《圣经》是在中国本土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完整地中文版《圣经》;•该版本是后来《圣经》中文译本的基础;•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3)郭实腊译本•郭实腊本是对马礼逊本的修订;•马礼逊本版《圣经》出版后,在传教士之间引发了讨论。马礼逊本人对译本也不尽满意。但是碍于年老体衰,他把修订的任务移交给儿子马儒翰;1836年马儒翰、英国传教士麦都思、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和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组成修订小组;1837年完成《新约》修订,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书名为《新遗诏书》;《旧约》重译几乎由郭实腊一人完成,1838年修订完成的《旧约》以《旧遗诏书》为名出版;1838年重版郭实腊修订过的《新约》;1855年郭实腊将《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和《救世主旧遗诏书》合并出版•郭实腊本产生过很大影响;其《新约》部分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流传甚广。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4)委办本或代表译本•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在中国解禁,传教士纷纷登陆中国。为了能有一个为各方所接受的《圣经》汉译本,1843年8月末至9月初,伦敦传教会教士召集新教各派传教士在香港开会,商讨《圣经》的修订问题。会议决定,所有来华传教的新教教士组成修订总委员会,每个传教站组成地方修订委员会。各地方委员会分头进行修订,然后每个传教站派代表组成“代表委员会”对修订作最后的裁决。•委员会的修订工作一开始就因“译名”发生争执。争执虽存,修订工作却一直在进行。1850年,《新约》完成修订。1852年出版。但是美英圣经会对God汉译各不相同。美用“神”,英用“上帝”。《新约》修订完成后,《旧约》开始修订。原修订委员会的译名分歧没有解决。修订委员会分成伦敦会领导下的“旧约中译委员会”和伦敦会教士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原委员会。1854年“旧约中译委员会”完成《旧约》修订,采用“上帝”译名。1858年《旧约》和《新约》合版出版,史称“委办本”或“代表本”。原委员会修订的《旧约全书》1863年在上海出版,史称“裨治文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5)高德译本•1848年,美国浸信会邀请曼谷传教的高德修订“马士曼译本”。高德修订的《新约》于1853年在宁波出版,后再经罗尔梯修订,1863年在上海出版。1868年,在罗尔梯帮助下,高德又翻译了《旧约》,与《新约》合订为《圣经新旧遗全书》,史称“高德译本”。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6)北京官话本•开始《圣经》汉译使用的语体是文言。而当时懂文言文的的读书人对基督教并不热心,而入教的却是不懂文言的贫苦大众。因此,有必要来以接近口语体的形式汉译《圣经》。•1854年麦都思和施敦力约翰用北京官话完成《新约》汉译;1866年包尔滕(同文馆首席英文教习)、艾约瑟、施约瑟、白汉理和丁韪良(同文馆总教习)用北京官话翻译的《新约》在北京印行。1872年他们对原译本进行修订出了三种版本:“上帝”版、“天主”版、“神”版。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7)施约瑟译本•1875年美国传教士施约瑟用官话从希伯来文译《圣经》出版。1878年该译本与北京官话版《新约》合并出版。后施约瑟身患中风,但是他坚持不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推出浅文理版《圣经》中译本(又称二指版),是1919年前最受中国基督教徒喜欢的《圣经》中译本。翻译时注重《圣经》的文学色彩,用浅近文言,既尊重《圣经》解经传统,又尽量照顾汉语的表达形式,有的地方还音译。3、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译经活动•(8)杨格非译本•1885年英国传教士杨格非(1831--1912)用“浅文理”翻译了《新约》,1889年改为官话出版。翻译《旧约》没有完成。杨格非主张翻译原文的“意义“,认为用灵活的表达方式比处处死扣原文的字句更加重要。他的翻译《圣经》的7条规则如下:•a.以将原文的意义翻译出来为目标;b.只使用那些可以清楚表达原文所有意思的词汇;c.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那些与原文最一致的词汇;d.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