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邓丽1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南岸40006摘要:21世纪的大学生生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长于互联网繁荣时期,网络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同时带来的还有大学生络成瘾问题。近15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检索2000-2014年大学生网络成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各时间段、各地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数据与调查结论,从而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进展与趋势。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现状Abstract:Collegestudentsinthe21stcentury,wasbornintheearlydevelopmentoftheInternet,grewupinthedotcomboom。Internethaschangedthestudents'wayoflifeandmind,atthesametimethereisthequestionofcollegestudents'networkaddiction.Inrecent15years,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hasbeenthepedagogy,psychologyandothermulti-disciplinaryissuesofmutualinterestandhasobtainedcertainresearchresults.Thisstudytoretrievethedataof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in2000-2014,Differenttimeandarea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surveydataandfindings,tounderstandtheproblemof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researchprogressandtrends.Keywords:Collegestudents;Internetaddiction;theresearchstatus引言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曾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实城市中,同进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1如今预言已成为现实,网络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全球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变得更迅捷,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给人类的整个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我国90后大学生生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长于互联网繁荣时期,他们与互联网共成长,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然而,网络是一柄双刃剑,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网络,毫无节制不能自拔,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个体带来了在家庭沟通、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降级、休学、退学等现象时有发生。21世纪以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学者都积极关注网络成瘾这一现象,并从不同学科领域得出了研究成果。本研究1作者简介:邓丽(1984—)女,重庆合川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校级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编号:1354006)将对200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情况进行梳理,全面整合我国大学生在近15年来网络成瘾现状与现目前的情况。一、相关概念界定“成瘾”的概念源自临床医学中病人对药物依赖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药物摄入的成瘾定义己经受到了挑战,社会生活中某些人出现了过度沉迷于某种事物或行为并严重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因此,“成瘾”(addiction)的研究范围就由最初的物质成瘾,扩大到一些行为,网络成瘾的概念就是源于对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1994年,IvanGoldberg借用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最早提出“网络成瘾障碍”这一概念,自此以来,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以及这一行为现象称谓界定的争论就一直没停止过。现目前,这个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概念是台湾学者周倩1999年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形成的:“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二、21世纪以来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现状(一)网络成瘾相关文献情况20世纪末至今是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网络这把双刃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最早在1997年开始出现了“网络瘾君子”“电脑瘾病”“上网成瘾”等词汇,1999年,开始有文章关注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直到进入21世纪,2000年开始,“网络成瘾”一词出现,并且开始关注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的相关问题,对网络的危害开始探讨,这一年有2篇相关文章。2001年,是网络成瘾相关研究逐步增长的一年,有38篇相关文章出现,有3篇文章专门研究,此时的主要关注点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少部分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开始关注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2002年“网络成瘾”一词被广大学者广泛使用,共有11篇文章。对近14年“网络成瘾”文献情况进行量化统计,可见,从2005—2010,这5年是网络成瘾高度关注的阶段,从2011年开始研究热度开始下降。以“网络成瘾”和“大学生”同时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图一可见,在2009年,共有180篇相关文章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随之开始逐步下滑。最早关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在2000年,出现了1篇相关文章,从整个14年的发展曲线来看,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注占了整个“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一半,可见,对网络成瘾的关注对象主要主要是以青少年为主。相关文献,192大学生网瘾,93050100150200250300350400图一:“网络成瘾”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文献情况(二)常用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国外已有专家对网络成瘾的判断提出了具体的诊断标准,但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对调查对象进行诊断时,主要是靠各种量表。国内外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众多,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测量网络成瘾的量表。通过对文献中量表使用情况的统计,现目前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呈现出以下特点:从量表在来源来看,主要包括套用、修订或自编三种类型,使用频次等方面比较复杂,多个研究中使用同一量表或改编同一量表的情况比较多;套用量表较多,自编量表多、改编量表较少。从具体偏向上来说,网络病理性使用类的量表使用情况比较多,众多研究者都对网络(病理性)使用或网络使用偏好问题感兴趣。我国学者较多的关注大学网络成瘾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和测量量表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中,运用较多的量表有台湾学者陈淑惠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Young的网络成瘾调查问卷。因研究中量表使用的不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诊断时结果有差异。(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在大陆的使用因使用的诊断量表不同,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等数据的统计也会有所差别,不具有真实比较意义,因此将对同一诊断量表所得数据进行分别比较;又因学者对成瘾标准的确定不一致,所以在进行比较时尽可能通过总分均值来比较。本研究选取了台湾学者陈淑惠以大学生为样本,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在不同年度的诊断结果进行数据比较。该量表由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和网络成瘾相关问题两份量表组成,各12题,4点计分法,总分104分,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2008陈妮娅对福州4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均值为47.0。2009年年陈伟伟等对浙江省9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均值为48.6。2010方慧兰对福建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均值为49.45。2011年张志松对安徽省8所高校的618名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均值为62.59,发生率为14.8%。6同年,安徽医科大学颜妙容的硕士论文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均值为56.11。2012年何敏媚、赵静等人对某医学院725名学生进行网络成瘾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均值为50.16。2013年陶莎莎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均值为50.1。2014年,笔者对重庆工商大学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均值为53.16,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3.7%。对同一诊断量表近年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的调查来看,中文网络成瘾总分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成瘾总分均值由2005年的46.69到2014年的53.16;网络成瘾判断分值从50到65不等,网络成瘾检出率集中在5%—15%,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18—23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5.6%。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相关问题与结论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注是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15年来,我国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一般人群有所不同,根据各地调查情况以及理论研究进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一般人口学特征与上网情况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分布中,各项调查结果不一,有的调查显示大四学生网络成瘾比例较高,也有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更大;在性别方面,各项调查有较统一的结论: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倾向。2对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进行排序调查,频率最高的是“多媒体娱乐”其依次为:聊天交友、网络游戏、完成作业、新闻资讯、查询资料、网上购物、软件学习、邮件收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兴趣,以及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在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二)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客观环境因素紧密联系,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最核心的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自我评价、自尊、心理需求、自我同一性等。例如,根据调查显示: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比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高网络成瘾倾向;8网络成瘾者存在病理性人格基础,焦虑/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表演型更容易发生网络成瘾倾向,而强迫型人格因具有过度自我克制特质不太容易网络成瘾;9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与网络成瘾负相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正相关,两者对于网络成瘾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自我同一性发展越好,能够努力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的大学生,越容易抵御网络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网络成瘾者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会导致网络使用过度,近而使得个体会有较低的自我同一感。因此,对于大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我同一性认识有助于抵御网络负面影响。(三)客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客观环境因素会引起个体心理因素的变化。研究表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生活事件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成瘾倾向的主要原因。例如,朱世忠等(2010)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调查也发现,相比非网络成瘾组,成瘾组通常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较为普遍的人际关系问题,另外,也有调查认为学业受挫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网络成瘾的倾向显著地高于一般学生,学业受挫学生因为上网减少了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时间,而且也带来了身心状况的损害,他们更喜欢采取逃避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在家庭的氛围对网络成瘾倾向有显著影响。参考文献1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周荣,周倩.网路上瘾现象.网路使用行为与传播快感经验之相关性初探.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会,1997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