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第一节__荒漠化的防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述1、土地退化含义2、荒漠化含义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耕地、草原、森林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其表现形式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污染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几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长城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小部分大兴安岭以西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自然因素2地形特征ABC分析我国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2.地形:贺兰山以东以高原为主,以西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1.地理位置:3.气候:4.河流:5.植被:6.大风频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大河流多为内流河,水量少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草原荒漠、荒漠地处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由此得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2.人为原因的表现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据统计现在全球荒漠化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也就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现在荒漠化的面积还在不断加大,在亚非拉地区表现明显。四、荒漠化的危害•(一)危害范围大•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口。(二)危害程度深1,经济危害: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威胁,经济损失严重。2,生产危害: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3,生态危害: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沙源。•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生物措施与工程并举,以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基础;以转变落后的生产为条件,减缓人地矛盾;从而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一)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2.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地段(二)具体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东农作区牧区草原干旱内陆区西海陆位置少多降水量2、封沙--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绿洲地区前沿地带外围沙漠边缘内部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缺水源地区设置沙障——草方格3、禁牧、禁樵、禁采--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的灌草林带已荒漠化的地方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解决能源的途径开源节流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采取生态移民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利于防治荒漠化国务院于1978年批准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横跨西北、华北、东北西部13个省(区、市)主要生态脆弱区,全长7000多公里。工程规划至2050年结束,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2.4%。三北防护林极大地改善三北地区尤其是重点治理区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据统计,三北工程营造的防风固沙林净增治沙面积400万公顷,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营三北防护林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三北防护林造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1万公顷,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营造的农田防护林,使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营造牧场防护林,保护、恢复草场3003万公顷。三北地区直接受益人口达到2亿多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原因?“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有哪些重大作用?原因:“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防护林以北,以西是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壁和戈壁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1—2题•1、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D)•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A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D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CC下图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第6题•6.图中所示各河流()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B(2009·江苏地理·T21、22·6分)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1、2题。1.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ABAC•7、试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用相应的字母填入下列结构框图中。(每空只能填一项)(A)土地盐渍化(B)下游季节河水位上升(C)下游季节河径流量减少(D)绿洲沼泽化(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CEA(1)图中①为_______沙漠(名称),该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多选)()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ABCD(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过度放牧、过度开垦•8、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2)A处的天然植被_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________决定的。(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自东向西减少森林草原荒漠和荒漠草原经度水分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载蓄量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