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兴趣”——科普书的灵魂张诗忠中文摘要大陆科普书不太景气,除了缘于外部因素,恐怕跟自身存在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即没有以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作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要彻底扭转科普书与读者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根本出路在于从理念到实践凸显“科普书的灵魂——兴趣”。兴趣是科普书吸引读者的灵魂,首先因为科学本身充满了情绪成分,其次主要缘于兴趣等积极情绪是人行为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倘若读者对其内容不感兴趣,科普书便成了一堆没有生命的符号。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既跟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有关,而且离不开兴趣等积极情绪的驱使。兴趣具有驱动功能不仅已经得到情绪心理学的证实,也为社会成功人士和科学大师普遍认同。兴趣可分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要让科普书展现魅力,关键是帮助读者从情境兴趣走向个人兴趣。这是一项需要胆略和智慧的创新工程。概括说,就是在总结以往科普精品编撰经验的基础上,突破知识系统性等束缚,围绕兴趣的产生、维持和发展,恰到好处地渗透有用、新奇、质疑、探索、创造、愉悦、满足等要素,引导读者逐渐喜爱上科学。中文关键词:动机,积极情绪,个人兴趣,情境兴趣Abstract:ThedepressionofpopularsciencebooksinMainlandChina,inadditiontoexternalreasons,relatesinmuchdegreewithitsinsufficiencytostimulateinterestsofitstargetreadersinscience.Theultimateresolutiontoclosedownthesignificantgapofenthusiasmtowardspopularsciencebooksbetweenwriterandreaderistoemphasize“SoulofPopularScience—Interest”.Interestisthesoulofpopularsciencebookstoattractreaders,notonlyduetoemotionalfactorsincludedinscience,butalsothefactthatpositiveemotionssuchasinterestareintegralmotivationsofhumanactions.Popularsciencebooksarelifelesssignsifreadersarenotkeentowhattheyread.People’smotivationsarerelatedwithgoalorientation,self-efficacy,aswellaspositiveemotionssuchasinterests.Thedrivingeffectofinterestwasprovedbyemotionalpsychology,andwidelyrecognizedbyeliteandscientists.There’retwotypesofinterest,individualandsituational.Theattractionofpopularsciencebooksliesinitsabilitytohelpreadersmovefromsituationalinteresttoindividualinterest,whichisaninnovativeprojectinvolvingcourageandwisdom.Insummary,itisaprojectthat,basedonexperiencesofexistingexcellentpopularscienceworks,breaksrestrictionsofknowledgesystems,centersonarousing,sustaininganddevelopinginterest,andproperlypermeatesfactorsthatareuseful,innovative,challenging,exploring,creative,pleasant,orsatisfactory,withanaimtoguidereaderstolovescience.Keys:motivation,positiveemotion,individualinterest,situationalinterest“兴趣”——科普书的灵魂张诗忠科普,顾名思义是向科普对象普及科学。后者对科学的盲然、惰性,以及时常表现出不经意的态度,决定了科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让他们喜爱科学、唤起对科学的兴趣。离开了这个大前提,科普工作搞得再“轰轰烈烈”,效果将事倍功半。然而对这样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可能由于太显见或太复杂,反而未被重视和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表现在做法上不“以人为本”。比如在总结和考量科普效果时,常囿于科普内容是否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活动项目是否丰富多彩、参加人数有否增长等作为依据,很少将科普对象是否因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重要指标。联系到大陆的科普书,这种现象似乎更突出,以至印数和读者的关注程度一直处于不太景气的状态。也许有人会说,它跟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一定关系,比如市场经济背景下生活节奏快,功利性较强,青少年的学习负担重,尤其受到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冲击等等。但是透过现象冷静思考,恐怕主要还是因为科普书自身存在不足——对读者缺乏应当具有的那种魅力。一、对大陆科普书的反思出版科普书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普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陆出版社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引进和推出了大量科普读物,其中不乏科普精品。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比如“好看”、“好懂”和“有用”。所谓“好看”,即文字易读,内容浅显,图文对照;所谓“好懂”,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所谓“有用”,即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针对性强,参考解惑、学以致用。编撰者和出版者努力打造,精益求精,良苦用心可圈可点,然而多年来市场的反应并不乐观,按上述经验编撰出版的科普书,自以为特色和亮点昭然若揭,读者却偏不领情:书店科普书架处人烟稀少,与娱乐、教辅等书籍的销售场面形成鲜明的反差。难道大陆读者的科学素养或科学水平已经很高,可以对科普书不屑一顾?好像不是!从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看,读者并没有同科学持对立态度,而是普遍认为科普书的呈现方式枯燥、乏味、过于理性,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或者至少没有国外科普书那么吸引人。大陆科普书到底缺少点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自呱呱坠地开始,谁都具有知觉、思维和加工各种信息的非凡本领。然而刺激、知识、信息铺天盖地汹涌般地袭来时,每个人必须有所选择,不受干扰,为我所用,才能正常生活和有效学习和工作。读者购阅科普书其实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科普书门类齐全、琳琅满目,读者学会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的方式浏览:大量的书随便翻翻,只有吸引眼球、真正打动心的书才会被选购。出版界有一句著名行话:读者是图书出版的上帝。作者和编辑谁不想打造读者喜爱的科普精品?可实际做的时候却常抛至脑后。多年来通行的做法往往是,一头扎到科普内容的策划、编排迷宫中,从选题、知识深广度、文字表达,一直到配制插图、封面装帧、广告语,方方面面,考虑得异常周到。但是唯独没有想到,作为上帝的读者看了之后是什么感觉,会不会被书中的科学内容感染,能不能催生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说得严重些——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读者如果没有知觉、没有情感冲动和心理共鸣,再正确的科学知识、再伟大的科学思想都将统统化为泡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读书、学习是读者主动接受刺激信号,将科学信息密码内化为自身大脑图式一部分的过程。这种内化过程能否成为现实,是否顺利、迅速和有效,首先取决于读者对科普形式的情感、态度和意欲程度。一般认为只有积极的情感才会集聚他的注意力,调动他的感知、思维和加工信息的主动性。科普书是科普的一种传统纸质媒介,虽然它比不上现代电子媒体那么声像动态化,较难引起强烈的感官刺激,但不等于在唤起读者积极情感方面一定处于劣势。表面上科普书好像只是负责科学内容的介绍,作者编辑只要周全考虑如何正确而恰当地展现事物的现象、运行状态和规律就可以了,至于读者阅读时是什么心情好像很难顾及。显然这是很不科学的,科普书是写给读者看的,理应包括呈现和传递两个环节,正确和合理的呈现是科普书普及科学的基础和条件,动情和激活读者兴趣的传递则是科普书发挥效应的要求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正鉴于此,科普书在呈现科学知识时,自然应当交代科学方法、训练探究能力,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也千万不能忽视传递的到位:必须不失时机地将激发读者的兴趣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创设生动、形象和悬念迭生的情境因素唤起读者好奇、质疑和求知欲,使科学内容顺利有效地入眼入脑。只有这样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科普书的打造才称得上完美。科学内容的呈现和传递是科普的有机整体。某种程度上说,科普书要走入读者的心坎,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科普内容能否有效传递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大陆科普书中确实有相当的比例较为逊色。这些书将所要普及的科学内容编排得“无懈可击”,图文并茂,文字通俗,原色写真,以至大开本、系列化,乍看十分吸引人,但是因为一厢情愿,缺乏必要的情感性和感染力,读者为之打动、爱不释手的不多,而且因为科学内容入眼入脑受到阻碍,读者因此而迷恋、立志投身于科学事业的更少。图书市场是无情的,也永远是正确的。科普书要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从理念到实践凸显“科普书的灵魂”,将吸引读者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事实上,一本成功的科普书之所以热销受到欢迎,首先不是由于其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多么正确、丰富、深刻——读者起初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而是因为读者受到极大的感染,情感上有了触动,意欲获得求知的快乐和心理的满足。二、兴趣——科普书的灵魂种种迹象表明,兴趣,只有兴趣、好奇等积极情绪,才是科普书赖以唤起读者关注、购阅的灵魂,不然书中诠释的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充其量不过是一堆没有生命活力的符号。那么,该如何理解“兴趣——科普书的灵魂”这一论断,以彻底扭转科普书与读者一头热一头冷的现状呢?诚然,人类是文化动物,每一个人自出生来到这个社会,无不受到文化的熏陶,读书、升学、就业、婚姻、教育孩子,那一样离得开科学?科学可以使我们获得效益、带来财富和实现幸福,探索科学是人类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确实都会自觉求知。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现代化国家中存在许多文盲和科盲,这种奇怪现象提醒大家,科普与科普对象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亲和力,对此我们务必用大智慧、花大力气破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还是情感动物。虽然情感或情绪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并非人类的专利,但是认识这一点倒可以大大开拓科普的思路,比如用来解开科普书不景气之症结。科普对象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对科学知识渴求的自觉性差别甚大,究其原因,往往跟各自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若追根溯源,科学素养绝非天生,一个人对陌生事物的原初探索和后天认知均发端于情绪的驱使。情绪尤其积极情绪是高等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进化到人类,这种动物祖先传承下来的心理活动倾向,依然具有巨大的适应价值,像逃避危险、生存竞争、嬉戏交往、娱乐幸福和创造发明,无不与恐惧、焦虑、兴趣、好奇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兴趣等积极情绪是科普书赖以唤起读者的灵魂,首先是因为科学本身充满了情感的成分。科学旨在揭示事物运行及其发展的规律,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的特征是深奥、抽象、枯燥,这里好像没有情感成分存在的空间。其实不然,科学是异常激动人心的,它帮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使自己从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多感悟到,科学是美丽的,这不仅反映在自然事物运行的结构基础和本质之中,也体现在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过程中。科学不仅深刻、思辨、理性,还充满神秘、奇妙、和谐。毕达哥拉斯断言大自